En 简体 繁體

     

为什么我们需要酷儿艺术?

[复制链接]
查看363 | 回复0 | 2022-8-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最近一篇《如何让你的作品在美院毕业展里存活下来》的推文火爆,作者表示许多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的毕业展作品正在因为政治正确而受到干扰,创作自由正在荒唐的受限,作者指出其中之一是“两个同性之间的肢体接触会让人联想到同性恋,同性恋题材不得出现”。

同性恋属于性倾向的一种,并不是什么奇特的存在,更不是一种疾病或异常。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际层面,都已经不再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疾病,针对同性恋者的“扭转治疗”行为也是非法和无效的。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之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名单上删除。

同性恋者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性少数群体是公众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以平静和包容的心态看待,而不是将性少数群体贴上“负面标签”挂上“道德问题牌子”或实行“不问不说政策”。

无论是言论表达,还是艺术创作,“不问不说政策”是行不通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必然关注人、反映社会。对性少数议题进行“堵”“审”“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种做法是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伤害。

艺术创作应该享有创作自由,包括关于同性恋题材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是另类的言论表达,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输出的物质载体,这个过程应该是很单纯的。不让描绘性少数群体的美术作品参展是变相干涉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自由和对特定社会题材的不客观作法。

酷儿艺术正成为艺术界的别样风格,反映了社会特定群体的感情和真实生活。

酷儿(queer)一词原意指奇怪的、不正常的、奇异的、变态的。在十九世纪后期,酷儿是一个被用于侮辱性少数的词语。八十年代末的性少数群体开始用酷儿指代自己的身份,将被污名化的代称转化为对社会所谓主流的挑衅和讽刺。同时期,酷儿艺术家开始活跃于北美、欧洲等世界各地。面对社会主流观念对性少数群体的凝视和嘲讽,这些艺术家以身体感受、情愫和性别为主题,从同性恋与跨性别者等性少数群体的视角出发,大胆选择了一条非主流的艺术创作路线。

上一篇:男性贞节与异性恋出柜
下一篇:虚伪的双重标准令人震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