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简体 繁體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笔记4:目录学-史部 第7-12节

[复制链接]
查看228 | 回复0 | 2023-7-1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次大纲(目录学·史部 第7-12节)

第七节 传记

第八节 诏令奏议

第九节 政书

第十节 地理

第十一节 目录

第十二节 史评。



目录学·史部 第7-12节


第七节 传记

一.唐以前人传记(讲记述多人的,单个人的传记从略)

(一)《列女传》七卷,西汉刘向撰。《续》一卷,撰人不详。分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嬖孽七门,记古妇女一百零五人事迹。

(二)《高士传》三卷,西晋皇甫谧撰。原本记上古至魏晋隐逸之士七十二人,今本多至九十六人,系后人据《太平御览》所引嵇康《高士传》等增人。

(三)《唐才子传》十卷,元辛文房撰,均为唐诗人小传。原书在国内曾亡佚,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二百八十七人编为八卷,后由日本输人原本十卷有三百九十八人。所记颇能广搜材料,惜不注出处,且间有失实之处。今人已分别为之作疏注。

二.宋元明人传记

(一)《五朝名臣言行录》十卷、《三朝名臣言行录》十四卷,南宋朱熹撰。分别记述北宋时名臣言行。

(二)《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一百七卷,南宋杜大珪编。采集北宋建隆、乾德至南宋建炎、绍兴的碑传文字,分上中下三集,上集为神道碑,中集为志铭、行状,下集多为别传。

(三)《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元苏天爵编。采集木华黎至刘因元名臣四十七人的碑志、行状、家传编成。

(四)《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明王世贞撰。是给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内阁大学士中首席的所谓“首辅”撰写的传记。其时大学士实际上已是宰相,“首辅”即是首相。

三.清人传记

(一)《国朝先正事略》六十卷,清李元度撰。为清初至同治以前人撰写的传记,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类计一千一百零八人。

(二)《碑传集》一百六十四卷,清钱仪吉编。编集自清初至嘉庆时宗室、职官、学者、文人、方伎等一千六百八十余人及妇女三百余人的碑志传记。其后又有《续碑传集》八十六卷,清缪荃孙编,自道光至光绪。《碑传集补》六十卷,民国闵尔昌编,以清末人为主,兼及钱、缪二集所遗漏者。


第八节 诏令奏议


一.诏令

(一)《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北宋宋敏求编。其父宋绶先已编集,敏求继之而成书。所收诏令多为两《唐书》未曾写入者,为研究唐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赦文提供的资料尤为重要有用。

(二)《宋大诏令集》二百四十卷,传为宋绶后人于南宋绍兴时编集。所载为北宋建隆至宣和朝的诏令,是研究宋史的第一手资料。

二.奏议

(一)《国朝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南宋赵汝愚编。采集北宋建隆至靖康的诸臣奏议,分十二门一百十四子目,是研究宋史的有用资料。

(二)《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明永乐时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上起商、周,下讫宋、元,分六十四门,也保存了不少有用的资料。


第九节 政书


一.三通、九通、十通的含义:《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为《三通》,清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和《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又合称为《九通》。此后又有:《皇朝续文献通考》有《十通》之称。

(一)《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

1.时间:记述先秦至唐天宝末的有关文献。

2.史料价值:食货部分尤常为研究唐史者所引用,所分门类也胜于后面要讲的《唐会要》,胜于按六官来讲述的《大唐六典》。不足之处是兵部分只讲战术战例,不讲兵制,研究唐兵制者最以为憾事。

(二)《通志》二百卷,南宋郑樵撰。

1.时间:自三皇至隋

2.优点:“二十略”中的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则郑樵所独创,尤为此书的精华。

3.缺点:纪传体部分只是抄录正史,少有人读,仅有在文句上校勘旧史的价值。

(三)《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南宋马端临撰,简称《通考》,二十四考。

1.时间:上起上古,下讫南宋宁宗

2.优点:所记宋事多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宋史者所重视,其他部分也便于通读,所以过去读此书者多于读《通典》。

(四)《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明王圻撰,三十考。

1.时间:上接南宋宁宗嘉定,下讫明万历初年

2.优点:所收资料丰富,明代的尤可珍贵,如经籍考能著录《琵琶记》《水浒传》,即非墨守成规者之所能及。

(五)《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二卷,清乾隆十二年奉敕撰,二十六考。

1.时间:上接南宋宁宗嘉定,下讫明末。

2.缺点:多二手史料,最好不引用。

(六)《皇朝文献通考》二百六十六卷,清乾隆十二年奉敕撰,今亦称之为《清文献通考》二十六考。

1.时间:自清初记至乾隆时

2.优点:多较原始之史料,可引用。

(七)《续通典》一百四十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

1.时间:所记上接唐肃宗元年,下讫明崇祯末年

(八)《皇朝通典》一百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今亦称之为《清通典》。

(九)《续通志》五百二十七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

1.时间:自唐初至元末

2.缺点:“二十略”自五代至明末,悉二手资料,不能引用。

(十)《皇朝通志》二百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今亦称之为《清通志》。

1.优点:仅撰“二十略”

2.缺点:除氏族、六书、七音、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外,多与《皇朝通典》重复。

(十一)《皇朝续文献通考》四百卷,民国时刘锦藻撰,今亦称之为《清续文献通考》。

1.时间:上起乾隆五十一年,下讫清末

2.优点:较《皇朝文献通考》之二十六考增加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考,多收入清季新政资料,可供参考。

二.会要

(一)“会要”的起源:苏冕兄弟的《会要》和杨绍复等《续会要》

(二)官修的“会要”:

1.《唐会要》一百卷,北宋王溥撰。

1)时间:建隆二年进呈

2)优点:所收入的多系唐令、诏敕、奏议及其他纪事,均第一手史料,与《通典》互有详略,极为研究唐史者所重视

3)缺点:又所分类目多至一百十四,亦不如《通典》眉目清楚。

2.《五代会要》三十卷,北宋王溥撰。

(1)时间:建隆二年与《唐会要》同时进呈。

2)优点:所收均第一手史料。

3.《宋会要辑稿》三百三十六卷,清徐松辑。

1)优点:其中多数第一手史料

未采入《宋史》,极为研究者所重视。

(三)私人撰写的“会要”

1.《西汉会要》七十卷、《东汉会要》四十卷,南宋徐天麟撰。

1)优点:采纪传史等以成《会要》的办法始于徐氏。

2)缺点:只能作为资料索引用,不能直接引用,要引用必须查其所据原书引用。

2.《三国会要》二十二卷,清杨晨撰。

1)缺点:只能作为资料索引用,不能直接引用,要引用必须查其所据原书引用。

3.《明会要》八十卷,清龙文彬撰。

1)缺点:只能作为资料索引用,不能直接引用,要引用必须查其所据原书引用。

4.《秦会要》二十六卷,清孙楷撰。

1)缺点:惟颇有遗漏错误。今人徐复撰《秦会要订补》,逐条修订。只能作为资料索引用,不能直接引用,要引用必须查其所据原书引用。

(四)《册府元龟》一千卷,北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

1)时间:真宗祥符六年书成进呈。

2)优点:和《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合称北宋官修的四大书。有价值的是唐五代部分,多取实录、国史及唐令、诏敕奏疏、诸司吏牍,颇有不见于两《唐书》两《五代史》及《通典》《唐会要》等书者,堪称第一手史料而为研究者重视。

3)缺点:所采史料,先秦多据经、子,秦汉至隋多据纪传正史,均非第一手资料无甚价值。

三.会典:是列出职官名称,并分别记述其职务及有关史事掌故的书。

(一)《大唐六典》三十卷,唐张说、张九龄、李林甫递监修。最早的一部隶属史部的“会典”。

1)时间:开元二十六年书成进呈。按唐代的三省六部等官职撰写,兼上溯先秦以来沿革。

2)优点:属第一手史料而受重视

3)缺点:其中个别职官编制只是设想

(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六十卷,附《新集至治条例》不分卷,今简称《元典章》,不著编撰人姓名。

1)时间:元世祖中统建元到仁宗延祐四年

2)优点:研究元代社会、风俗及历史者常于此书取材

(三)《大明会典》,明弘治十年徐溥等奉敕撰

1)时间:明弘治十五年书成

2)优点:是研究明代职官和典章制度的第一手史料

(四)《大清会典》一百卷、《事例》千二百二十卷、《图》二百七十卷

1)时间:光绪二十五年修成

2)优点:是研究清代职官和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

四.法令

(一)《唐律疏议》三十卷,唐长孙无忌等监修。

1)优点: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必读书,对研究李唐社会、习俗以至历史,都极有用处。

(二)《刑统》三十卷,北宋窦仪等奉敕撰。

1)时间:建隆四年颁行

(三)《大明律》附《例》三十卷,明洪武三十年奉敕编。

1)优点:这在我国法制史上是一次变革。

(四)《大清律例》四十七卷,乾隆五年奉敕撰。

1)优点:研究清史有用。


第十节 地理


一.总志:

(一)含义:讲全国的地理的。

(二)总志的源流:《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和其他纪传史中的地理总志。

(三)单行的地理总志:

 1.《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唐李吉甫撰。

1)时间:宪宗元和八年书成进呈。

2.《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北宋乐史撰。

1)时间: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至雍熙时成书进呈。

2)优点:其书务为详博,若干失传之唐人著作,如李泰《括地志》、贾耽《贞元十道录》《郡国县道记》等均被征引,尚可从其中搜辑佚文。

3.《元丰九域志》十卷,北宋王存奉敕撰。

1)时间:宋神宗元丰三年书成进呈。

4.《舆地广记》三十八卷,北朱欧阳忞撰。

5.《舆地纪胜》二百卷,南宋王象之撰,只述南宋疆域之内的总志。

6.《方舆胜览》七十卷,南宋祝穆撰。只述南宋疆域之内的总志。

1)时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成书

7.《大元大一统志》,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官修成书七百五十五卷,成宗大德七年续修成书一千三百卷。全书已佚失。有辑佚。

8.《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李贤等奉敕撰。

1)时间:英宗天顺五年成书进呈

9.《大清一统志》,乾隆八年奉敕撰成三百四十二卷,四十九年重修成书五百卷,道光二十二年再重修成书五百六十卷。

1)时间:所用材料止于嘉庆二十五年。

(四)清初近于总志的学术性著作:

1.《肇域志》不分卷,《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清顾炎武撰。

1)优点:以有关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胜等编成《肇域志》,以有关各地水利、贡赋等长篇资料编成《天下郡国利病书》,但实均未写定。

2.《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清顾祖禹撰。

1)时间:康熙时。

2)优点:尤详于山川险要攻守利害,是部讲军事地理的名著。

二.都邑

(一)含义:只讲成为国都的几个城市的方志书,有关的所谓古迹、杂记书籍也并在一起讲述。

(二)西安:

1.《三辅黄图》六卷,不著撰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是梁陈间人所作。

1)时间、内容:秦汉时以长安为中心的三辅地区的城池、宫室、陵庙等。

2.《两京新记》五卷存卷三残卷,唐韦述撰。

1)时间、内容:是记述唐长安、洛阳两京的最早著作

3.《长安志》二十卷,北宋宋敏求撰。

1)时间、内容:周秦以来的长安及周边地区,尤详于唐宫室、坊市及京兆府所管二十四县。

2)优点:为今研究唐长安城的主要依据。

4.《长安志图》三卷,元李好文撰

1)时间、内容:是配合宋敏求《长安志》所作的有关地图及说明。

5.《雍录》十卷,南宋程大昌撰

1)时间、内容:。对长安及关中古迹作专题考订讲述,以唐代事实为多,并附略图。

6.《类编长安志》十卷,元骆天骧撰。

1)时间、内容:将宋敏求《长安志》重行分类编写,并加入北宋金元资料。

2)优点:骆氏学识虽逊于宋、程二氏,此等资料则甚可宝贵。

7.《唐两京城坊考》五卷,清徐松撰。

1)时间、内容:记述唐长安洛阳的宫室、坊市。

2)缺点:近人认此考为权威著作,多径自引用,其实颇有失误,尚有待勘正。今辛德勇撰《隋唐俩京丛考》,勘正徐考以至宋志处甚多

8.《游城南记》一卷,北宋张礼撰并注,金元间缺名续注。

1)时间、内容:是张氏与友人于北宋元祐元年对长安城南唐代遗址实地调查的记录

2)优点:可作为研究唐长安南郊地理遗址的依据。

9.《关中胜迹图志》三十二卷,清毕沅撰,实为毕氏乾隆时官陕西巡抚属其门下学人所编写。

1)时间、内容:详记长安及周边地区的名胜古迹。

2)优点:可供访古者参考阅读。

(三)洛阳

1.《洛阳伽蓝记》五卷,北魏杨衙之撰。

1)时间、内容:追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到尔朱氏破坏之前,洛阳坊市的繁盛和佛寺的庄严奢丽,从中并可看到其时鲜卑贵族的汉化,几与汉族官宦无甚差别。

2)优点:原本分别正文、子注,后来传本连写混淆,近人周祖谟撰《洛阳伽蓝记校释》重为区分,允称善本。

2.《河南志》四卷,北宋宋敏求撰,是洛阳之志。

(四)南京:

1.《六朝事迹编类》二卷,南宋张敦颐撰。

1)时间、内容:此书即分类记述六朝以至南唐、北宋时建康城之事迹。

2.《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南宋周应合撰。

1)时间、内容:是取南宋乾道、庆元两次所修《建康志》合编,并增庆元以后之事而成

3.《至大金陵新志》十五卷,元张铉撰。

1)时间、内容:续《景定建康志》而作,成于元武宗至大时

(五)开封:

1.《东京梦华录》十卷,南宋孟元老撰。

1)时间、内容:此书作者乃身历东京之盛,南渡后追忆撰写此书。详记坊市、风俗。

2)优点:为了解其时社会、历史之重要资料。

(六)杭州:

1.《乾道临安志》十五卷,今存卷一至三,南宋周淙撰。

2.《淳祐临安志》残存卷五至十,南宋施谔撰。

3.《咸淳临安志》一百卷,今存九十五卷,南宋潜说友撰。

1)优点:保存史料最为丰富,为研究其时社会风俗者所重视

4.《都城纪胜》一卷,题灌园耐得翁撰。

1)时间、内容:书成于理宗端平二年,记述都城临安街市店肆盛况。

2)优点:所记“说话”四家为研究话本的重要资料。

5.《西湖老人繁胜录》一卷,题西湖老人撰。

1)时间、内容:亦记临安之繁盛。

6.《梦粱录》二十卷,南宋吴自牧撰。

1)时间、内容:记临安繁盛,多所目睹,亦有取自《咸淳临安志》处。

2)优点:其中有“说话”四家的资料。

7.《武林旧事》十卷,南宋周密撰。

1)时间、内容:入元后追记临安盛况

(七)北京:

1.《帝京景物略》八卷,明刘侗、于奕正撰。

1)时间、内容:书成于崇祯八年,详记北京城内外景物,并多附诗篇。

2.《日下旧闻考》一百二十卷,清乾隆三十九年窦光鼐、朱筠等奉敕撰。

1)时间、内容:详记北京的宫室、城市、风俗、物产等项,兼及畿辅各地的情况。

(八)总记历代都城的:

1.《历代帝王宅京记》二十卷,清顾炎武撰。

1)优点:有资料出处。

三.山川

(一)含义:只讲全国性的山和水,仍用了“山川”之称。

(二)《山海经》十八篇十八卷,东晋郭璞注。

1.时间、内容:《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篇,分别记各地之山,何水出自此山,此山有何动植矿物,并讲山神形象和用何物祭祀。

2.优点:所有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古代神话、历史、地理以及动植矿物的重要资料。

3.注本:清人校注有以毕沅署名的《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

(三)《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

1.时间、内容:其先原有《水经》,述水道百三十七条,旧题桑钦撰。

2.优点:所征引的文献其后多已失传,故向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风俗以至文物碑刻者所重视,不仅珍为研治古地理的宝书。

3.注本:明朱谋瑋的《水经注笺》、清赵一清的《水经注释》、戴震的收在《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里的校本、全祖望也有校本、王先谦撰刻《合校水经注》,集赵、戴诸校于一书、杨守敬及其弟子熊会贞撰《水经注疏》。

(四)《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清傅泽洪撰。实出其门客郑元庄之手。

1.时间、内容:雍正时成书刊行。其书广集河水、淮水、汉水、江水、济水、运河水的有关资料,又撰“两河总说”及官司、夫役、漕运、漕规等卷。

2.优点:是我国讲水利、漕运的文献汇编

(五)《续行水金鉴》一百五十六卷,清黎世綬撰。实出俞正燮、董士钖之手。

1.时间、内容:道光时河库道署刊刻

四.游记

(一)《穆天子传》六卷,传为西晋太康二年汲郡人发战国时魏王墓,与《竹书纪年》等同时所得,但也有学者认为出于伪造。

1.时间、内容:其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事,故可列入游记门类。

2.优点:至于其中是否真有古代中西交通史料,尚难论定

3.注本:有注,旧以为东晋郭璞所为。

(二)《佛国记》一卷,又名《法显传》,后秦释法显撰

1.时间、内容:后秦弘始元年自长安西行,至印度学习,历时十三年,经三十余国,于东晋义熙八年至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回国。

2.优点:此书历记其所见闻,为研究中外交通历史及印度笈多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旧题唐沙门慧立本,释彦悰笺,实是慧立所撰原本,经彦悰整理增补而写定。

1.时间、内容:贞观元年离长安西去印度,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此传前五卷即详记这十九年的经历,所以可列人游记门类,其后五卷则记回长安后在佛教上所作的种种贡献。

2.优点:这不仅是研究玄奘本人及和初唐佛教概况的第一手史料,且与后面要说的《大唐西域记》同为记述其时西域、印度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文献。

(四)《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元李志常撰。

1.时间、内容:。全真教的丘处机曾应召赴西域见成吉思汗

2.优点:是研究中亚史地和中西交通的有用资料。

)《游志续编》二卷,元陶宗仪撰。

1.时间、内容:抄集唐樊宗师、柳公权、元结以下至宋元人游览之作

2.优点:续南宋陈仁玉《游志》而作,《游志》原书已佚,此《续编》之首尚抄存其目。所抄文字有不经见者,颇可珍贵。

(六)《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撰

1.时间、内容:按日记述万历四十一年至崇祯十二年旅行中所经所见

2.优点:尤详于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为西南边区提供了大量可贵的资料,近人已认定它是一部地理学的学术著作,而推尊徐氏为杰出的地理学家。

五.外纪:著录讲国外情况的书

(一)《大唐西域记》十二卷,题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总持寺沙门辨机撰,实是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辨机执笔写成。

1.时间、内容:玄奘回长安后,记述了高昌以西,他所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和传闻所知的二十八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

2.优点:不仅是研究唐代西域包括印度的重要文献,对印度等国来说,还成为了他们研究本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依据。

3.注本: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

(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北宋徐兢撰。

1.时间、内容:宋徽宗宣和六年奉使高丽时就所见闻撰成此书,详述其山川、风俗及典章制度等

2.缺点:图在战乱中佚失

(三)《诸蕃志》二卷,南宋赵汝适撰。

1.时间、内容:撰于提举福建市舶使时所述多海外之事,东至日本,西至北非,详于风土、物产

2.优点:可补《宋史·外国传》之缺。

(四)《岛夷志略》一卷,元汪大渊撰。

1.时间、内容:其人元顺帝至正时附商船出海,曾两度游东洋、西洋,经历数十国

2.注本:清末沈曾植撰有《岛夷志略广证》二卷。

)《瀛涯胜览》一卷,明马欢撰。

1.时间、内容:郑和下西洋归后撰成此书,记所历二十国的疆域、道里、风俗、物产。

2.优点:《诸蕃志》《岛夷志略》《瀛涯胜览》三书内容大体衔接,是研究南宋至明初南洋、印度洋地理及中西交通的重要文献。

3.注本:近人冯承钧有《瀛涯胜览校注》。

)《朔方备乘》八十卷,清何秋涛撰。

1.时间、内容:咸丰八年书成进呈记北边之事,自中国蒙古、新疆至中亚、东欧等地。

2.优点:其中有关元北边诸王及北方疆域的考证,有助于研究元史

(七)《海国图志》,清魏源撰。

1.时间、内容:述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并提出学习西方科技的主张,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2.优点:在当时思想界有极大影响。


第十一节 目录


一.艺文志和经籍志

(一)早期的书籍目录,都保存在纪传史的志里面,有:

1.《汉书·艺文志》,是刘歆《七略》的节本。

1)时间、内容:《七略》者,:辑略(诸书之总要),六艺略〔有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屈原等赋、陆贾等赋、孙卿等赋、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2)优点: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图书六分法。其中绝大部分的书都久已失传,留了这个书目,是研究先秦学术的重要依据。

2.《隋书·经籍志》

1)时间、内容:本是《五代史志》而并入《隋书》里的。讲述了《汉志》以后的历朝书目及其分类:曹魏郑默制《中经》,荀勖因之著《新簿》。分甲部、乙部、丙部、丁部,开始用分成四部的四分法。刘宋王俭撰《七志》。分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其道、佛附见、这是重行接近《七略》六分法的特殊的七分法或九分法。萧梁阮孝绪为《七录》。分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佛录,道录,基本上仍是四分法《隋书·经籍志》本身,就承用经史子集四部的四分法,仅佛、道仍附在末尾。

2)优点:《隋志》也保存了不少后来佚失的古籍名目。其功用略同于《汉志》。

(二)其后纪传正史中有书志的:

1.内容:《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2.变化:《旧唐志》开始把道、佛并入子部,以后都正式地以经史子集四部面目出现,又《旧唐志》只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新唐志》才录到唐末。

3.缺点:《明志》和《清史稿志》则仅分别著录明人和清人著作,不能由此窥知古书的存佚。

二.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

(一)有录即有内容提要者,今存两部南宋的私家著作:

1.《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式撰。

1)时间、内容:清末王先谦又合校袁、衢两本刊刻行世。

2)优点:这志分类亦仍四部,可贵在于是有提要,而且有些书后已失传,得提要尚可窥知其大略。

2.《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

1)优点:优点亦在于每书均作提要即所云“解题”有些著录的书后已佚失可借此窥其大略。

2)精校本:近人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

三.四库提要和书目答问及其他

(一)《四库提要》,正式的名称叫《四库全书总目》,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鼐、翁方纲等分撰,由总纂官纪昀总其成。

1.时间、内容:清乾隆五十四年刊刻颁行

2.优点:颇有参考价值

3.注本: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使用《提要》时最好检看是否已为余氏所纠正。

(二)《书目答问》五卷,清张之洞撰。

1.时间、内容:光绪元年刊行。

2.优点:特点是丛书另作一卷,又部下面的门类也较《四库提要》有所调整每书有书名、卷数、撰人而没有提要,但注出其时通行易得的版本。所开示的书远少于《四库提要》,大体能做到既少且较精要还适当增加了《四库全书》修成后新出的著作和当时的所谓新学书。

3.注本:民国二十年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清莫友芝《郾亭知见传本书目》、邵懿辰撰其孙邵章续录的《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三)《四库全书》修成后新出的著作,在《书目答问》、范氏《补正》、民国十四年多人撰写《续四库提要》、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清代禁书知见录》中可以找到。


第十二节 史评


一.评史法

(一)《史通》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1.时间、内容:“六家”“二体”正史的体裁、“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纪传史的内容、“论赞”“序例”“题目”“断限”如何写好史书、外篇的“史官建置”史官的建置沿革、“古今正史”评介先秦至隋唐的正史、“疑古”“惑经”对史书的评议。

2.注本:清人浦起龙《史通通释》二十卷、吕诚之《史通评》

(二)《文史通义》八卷、《校雠通义》三卷,清章学诚撰。

1.时间、内容:书成于乾嘉时,《文史通义》“易教”等篇阐明“六经皆史”之说、“史

”“申郑”等篇评论史学、“浙东学派”篇讲学术源流、外篇则论如何修好方志;内篇的“诗教”“古文十弊”等篇谈文学。

2.注本:吕诚之《文史通义评》与《史通评》后均收入《史学四种》中。

二.评史事

(一)含义:评论历史的文字,过去称为“史论”,但绝大多数史论文章都是不切实际、不明真相的迂论空谈。

(二)有价值的专著:

1.《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清王夫之撰。

1)时间、内容:其书评论历代制度及政事得失,兼明夷夏之辨。多借古以喻今,实际上是对明代政事的议论,这点读此书者应注意。




  因字数限制,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子部的前半部分,即第一节概说、第二节先秦诸子、第三节汉魏以下议论、第四节理学、第五节考证之学、第六节法律、第七节军事、第八节农艺工技、第九节医药。

作者:不确定uncertain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欢迎大家关注读不懂书屋和b站up主以梦为鹿515~
若想进“读不懂”交流会大群或每个交流会的小群,
请联系微信号:dubudongshuwu(拥抱不确定)


上一篇:《古文献学讲义》笔记3:目录学-史部 第1-6节
下一篇:《古文献学讲义》笔记5:目录学-子部 第1-9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