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简体 繁體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笔记2:目录学-经部 第3-7节

[复制链接]
查看167 | 回复0 | 2023-7-1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次大纲(录学·经部 第3-7节)

第三节 经今古文学

第四节 义疏之学

第五节 宋元经学

第六节 清人经学

第七节 小学



目录学·经部 第3-7节


第三节 经今古文学

一.今文十四博士

(一)今文经含义:西汉时传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以叫今文经。

(二)今文十四博士:

《诗》:有鲁(申培公),齐(辕固生),韩(燕人韩婴)。

《书》:有欧阳(欧阳生),大夏侯(夏侯胜),小夏侯(夏侯建),同出于伏生。

《礼》:有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同出于高堂生。

《易》:有施(施雠),孟(孟喜),梁丘(梁丘贺),京(京房),同出于田何。

《春秋》:有严(严彭祖),颜(颜安乐),同出于董仲舒。

此外,《论语》是兼习的,不立博士,有《鲁论》《齐论》两家

(三)今文经学的特点:

1.《五经》次序,是《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是基本功,《易》讲原则,《春秋》讲实施。

2.讲家法,口授微言大义。

3.特别重视《春秋公羊传》,尊孔子,说《春秋经》是为汉制作,讲政治哲学,要通经致用,其实已混进法家的东西。

4.夹杂谶纬之学,讲灾异,讲天人感应,在《齐诗》《易》《公羊传》里多有这样的东西,实际上已混合了阴阳家、墨家之说,和方士的一套互相渗透。

5.发展到后来繁琐,如秦近(一作延)君说《尧典》篇目十余万言,“曰若稽古三万言。

6.少讲训诂,多属哲学史的资料。但因为比较近古,所讲制度等仍有史料价值。

(四)参考书:吕诚之《秦汉史》第十九章第三节“儒家之学”,顾颉刚师《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

二.古文经学

(一)古文经含义:用古文字书写的经。

(二)孔壁得书的来源和真伪:同吕诚之认为壁中得书及孔安国进献之本无其事。但在立为博士的今文经之外,社会上仍发现其他古籍传本,则是事实。《孔壁得书》(收入《吕思勉读史札记》)

(三)古文经学各家:

《易》:费氏(费直)。

《书》:《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十六篇(说是孔安国)。(前面不是说比今文尚书多出来二十五篇吗?)

《诗》:《毛诗》(毛公,后来说毛公名享),但顾颉刚师有《论毛诗序之作者》(收入《史林杂识初编》),据《后汉书·卫宏传》有“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之明文,论定所谓《毛诗序》实东汉初卫宏所作

《礼》:《周官》即《周礼》(刘歆),《逸礼》。

《春秋》:《左传》(刘歆),《穀梁传》。

《论语》:《古论》。

《尔雅》。

(一)古文经学的特点:

1.《五经》次序:按所认为的作者的时代先后来排列,为《易》(伏羲画八卦,时代最早),《书》(把首篇《尧典》说是尧时候写的),《诗》(把《商颂》说是殷商时写的),《礼》(说是周公制礼),《春秋》(说是孔子修的)

2.不讲家法。

3.特别重视《周礼》,尊周公,从事章句训诂,讲名物制度。

4.不讲谶纬

5.比较简单不繁琐。

6.所作训诂很有用,讲制度则不如今文所讲的古。

(五)今、古文何在何时占优势?

1.西汉末年,班固《白虎通义》,主今文。

2.东汉,古文占优势,但今文仍是官学。

三.汉末魏晋经学

(一)兼今古的经学:兼通古文今文而以古文为主的经学。

代表人物:马融、郑玄、王肃。

1.马融:马融的书没有传下来

2.郑玄:《诗毛传郑笺》(郑玄给古文经学的《毛传》作笺,兼用今文齐鲁韩三家诗说)和《周礼注》(古文经学)、《仪礼注》(兼用今文古文)、《礼记注》。

3.王肃:自己具名的著作没有传下来。孔子家学的伪书《孔子家语》和《孔丛子》,都是王肃所伪造。《伪古文尚书》及《伪孔安国传》,清丁晏考证也认为伪造者是王肃。

(二)玄学家注经

1.代表人物和著作:魏王弼的《周易注》和何晏的《论语集解》。

2.特色:简要易于通读,既无今文经学的那种微言大义以及谶纬怪谈,也不拘于古文经学穷究的训诂制度。

(三)其他流传至今的经注:

1.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欲取代东汉时流行的《左传》贾逵注和服虔注)

2.东晋郭璞的《尔雅注》

3.东晋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混合了《春秋》三传之所说)


第四节 义疏之学

一.南北朝隋唐经学与义疏之学

(一)义疏=讲疏=

1.注的含义:解释经传的叫做注。

2.疏的含义:既解释经传同时也解释注。

(二)南北朝的“南学”、“北学”之分:

1.南学:《周易》则王辅嗣(王弼注),《尚书》则孔安国(伪孔传),《左传》则杜元凯(杜预集解);

2.北学:《左传》则服子慎(服虔注),《尚书》《周易》则郑康成(郑玄注);《诗》则并主于毛公(毛传以及郑玄笺),《礼》则同遵于郑氏(郑玄的《三礼》注)

3.北学全部是郑学(郑玄注《左传》未成,与服虔,见《世说新语·文学》,南学则加进了魏晋时的新东西。郑注的《三礼》南北都重视。

(三)隋统一后,只行南学。

(四)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和陆德明《经典释文》

1.孔颖达《五经正义》:唐初孔颖达等官修《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的《五经正义》,就是用南学的注本作疏。其中很多地方还承用了前北隋刘焯、刘炫等人的旧疏,不都由孔颖达等人创作。

2.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给除了《孟子》以外的《周易》《尚书》等十二经,再加上《老子》《庄子》,作了释文,列举这些经典中某些字的读音,某些词语的训诂,某些传本的文字异同。再加上一卷“序录”讲述这些经典的传授,是研究经学以及《老》《庄》的要籍。

(五)唐初纂修《五经正义》和其他新疏后,旧疏失传,仅剩保留在日本,清中叶倒输我国的梁代皇侃《论语义疏》。

二.十三经注疏及其他

(一)演变过程:

1.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开成石经》:刻九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和《论语》《孝经》《尔雅》的正文,附加张参的《五经文字》和唐玄度的《九经字样》。

2.孟蜀广政七年母昭裔立《广政石经》,带注,九经少了《公羊》《谷梁》,北宋时田况补刻。

3.徽宗宣和年间席贡增刻了《孟子》,形成十三经。

(二)《十三经》的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唐人宋初人给《孟子》以外其中经传加上了疏+《孟子注疏》: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硫。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北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伪宋孙奭疏。

(三)刊刻形式:

1.北宋时“正义”和“疏”不和经注编在一起,而是单独刊刻。

2.南宋后注疏合编。

3.通行的善本:清阮元等据宋元间十行本等校勘、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刊刻附有校勘记的《十三经注疏》,但今天看来仍不尽完美,还有重加校勘的必要。

(四)其他经学要籍:

1.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十七卷,保存了不少王弼以外的《易》的古注

2.传为伏生的《尚书大传》

3.清陈寿祺校注本八卷,保存一些《书》的古经义。《韩诗外传》十卷,保存了三家诗中韩诗的一些遗说

4.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十七卷

5.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同为保存西汉今文经说的要籍。

(五)《十三经》的版本系统:经注和疏在北宋时是分别刊刻的,到南宋时两浙东路茶盐司和绍兴府才编到一起刊刻,建阳书坊才加进释文;到宋元间才有成套的经注、疏、释文合刻本;到明嘉靖时李元阳在福建刊刻有释文的《十三经注疏》。从此递嬗出万历北监本、汲古阁本以至清乾隆时的殿本,直到嘉庆时阮元才重新搜寻各种旧本校勘重刻。这样就把《十三经》的版本系统作了个初步的清理。

 

第五节 宋元经学

一.学风的转变

(一)从中唐时开始的摆脱旧注疏在经学上别求理解的新风气。

(二)此风气在北宋时大盛。

宋末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引陆游所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北宋仁宗年号)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按指欧阳修《易童子问》,谓《系辞》《文言》等“易传”非孔子作),毁《周礼》(指欧阳修《居士集·问进土策》、苏轼《东坡续集·策·天子六军之制》、苏辙《栾城后集·历代论·周公》,均谓《周礼》非周公作),疑《孟子》(指李觏《盱江集·常语》、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疑孟》,都非议《孟子》书),讥《书》之《胤征》《顾命》(指苏轼《书传》以《胤征》为羿篡位时事,《顾命》下篇《康王之诰》为失礼),黜《诗》之序(指晁说之《景迂生集·诗序论》否定《毛诗序》所说),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三)南宋,朱熹及其后学另行注释《五经》,自己还编注了《四书章句集注》。

二.四书章句集注和宋元人注五经

(一)《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

1.内容:《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

2.编定的次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治学的先后次序排列,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篇幅都小,就把《中庸》移前以便和《大学》合成一册了。

3.撰写了《四书或问》三十九卷,说明注此《四书》的用意,但所注其后又有改定,因此和《或问》颇有抵牾之处。

(二)宋元人注五经

《易传》六卷,北宋程颐撰。《周易本义》十二卷,朱熹撰。元人又合编两书为《周易传义》十卷。

《书集传》六卷,南宋蔡沈撰,经文用《伪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的本子。

《诗集传》二十卷,朱熹撰。

《礼记集说》(原名《云庄礼记集说》)十六卷,元陈澔撰,不注《大学》《中庸》。

《春秋胡氏传》三十卷,南宋胡安国撰。

1.与科举考试有关:

《元史·选举志》“科目”记元仁宗皇庆二年十一月诏定科举《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陈澔《礼记集说》晚出外都已用了宋人的注本。明永乐时官修《四书五经大全》,《五经》就全用上列宋元人注,不再用所谓古注疏。其后《大全》虽未通行,明人及清初人刊刻诵读《五经》就一直用这宋元人注以应付科举考试。到清乾隆时才取消《春秋胡氏传》,改用《春秋左传》和杜预注

2. 优点:通顺易懂。

3. 缺点:这些注包括朱熹的都多少夹进宋人理学的话头,免不了失去点先秦时的真相。


第六节 清人经学

一.清初经学名著

(一)几部有影响的名著:

1.《易图明辨》十卷,胡渭撰,指出《周易本义》前列九图本出北宋陈抟、邵雍,是道教的学说而非儒家的《易》说。

2.古文尚书疏证》八卷,阎若璩撰,论定比今文二十八篇多出来的《尚书》篇章和全书的孔安国传均出于伪造。前此朱熹及元吴澄、明梅鷟都对此怀疑,梅鷟且写了辨伪专书,阎氏更集其大成,从此《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极个别人想翻此案已无能为力。

3.《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舆图》一卷、《附录》一卷,顾栋高撰。这是将春秋时的大事及有关题目分类列表,计有时令、朔闰、长历拾遗、疆域、爵姓存灭、列国地理犬牙交错、都邑、山川、险要、官制、姓氏、世系、刑赏、田赋、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王迹拾遗、鲁政下逮、晋中军、楚令尹、宋执政、郑执政、争盟、交兵、城筑、四裔、天文、五行、三传异同、阙文、吞灭、乱贼、兵谋、引据、杜注正讹、人物、列女诸项目,条理详密,考证典核,是从史学角度研究《春秋左传》的最好的辅助书,也是治春秋史者的必备书。

4.《诗经通论》十八卷《论旨》一卷,姚际恒撰,姚氏撰《古今伪书考》,敢于对传统的多种古籍怀疑,这是他所撰《九经通论》中流传下来的一种,敢于驳朱熹的《诗集传》

二.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含义:清代学术至乾隆嘉庆时极盛,学者专务搜辑阐发汉人之说,尤其是汉代古文家所讲的训诂制度,因而被称为“汉学”,也叫“朴学”,后人也称他们为“乾嘉学派”。

(二)皖、吴两派

  原文:“吕诚之师昔在讲课中指出:‘汉学家人物甚多,难徧疏举,日人某分为皖、吴两派,章炳麟釆其说,大致是也。’”“日人 某分”的意思是当时的人有的分成吗?

1.皖派:戴震。长于小学,巨子为段玉裁(精治《说文》者之始)、王念孙(精治古人文法之始也)。

2.吴派:惠栋。长于搜辑及疏释。

3.相同点:对一问题,搜罗证据,务极其周,疏释论断,务极其慎,则两派之所同也。

(三)乾嘉学派有名的著作:

《易》:《周易述》十九卷、《易微言》二卷,惠栋撰,《周易述补》四卷,江藩撰,这是广搜汉人易说自注自疏。《周易虞氏义》九卷《虞氏消息》二卷,张惠言撰,专辑并疏汉末虞翻一家之说。《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十二卷、《易图略》八卷,焦循撰,自成一家之言。

《书》:《古文尚书考》二卷,惠栋撰,条列《伪古文尚书》文句的出处。《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孙星衍撰,专疏今文二十八篇,但以司马迁为古文书说,实误。《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二卷,陈乔枞撰。

《诗》:《诗毛氏传疏》三十卷,陈奂撰,专疏毛传。《三家诗遗说考》五十一卷,陈乔枞撰,考齐鲁韩三家诗。

《周礼》:《周礼正义》八十六卷,孙诒让撰,用郑玄注,作新疏

《仪礼》:《仪礼正义》四十卷,胡培翚撰,用郑玄注,作新疏。

《礼记》:《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朱彬撰,是作新注,参考博而能反之于简约。

《春秋左传》:《春秋左传诂》五十卷,洪亮吉撰,辑旧注亦采杜注。《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二十卷,李贻德撰,专辑贾逵、服虔旧注,并作硫说。《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文淇撰,辑旧注并作疏,最详密,仅止于襄公九年,以后未撰成,1959年科学出版社为出版公世。

《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义疏》七十六卷,陈立撰,用何休注,作新疏。《春秋繁露注》十七卷,凌曙撰。《春秋繁露义证》七卷,苏舆撰。

《春秋穀梁传》:《春秋穀梁经传补注》二十四卷,钟文蒸撰。

《论语》:《论语正义》二十卷,刘宝楠撰,用何晏集解,作新疏

《孝经》:《孝经郑注疏》二卷,皮钖瑞撰,辑郑玄注并作疏。

《尔雅》:《尔雅正义》二十卷,邵晋涵撰。《尔雅义疏》二十卷,郝懿行撰,都用郭璞注作疏。郝书后出,人谓胜于邵,但也有人认为颇有袭邵之处。又此郝书最初刻入《皇清经解》的和道光三十年陆建瀛刻本,都用经王念孙删定的本子,咸丰六年杨以增刻本及同治四年郝联薇覆刻本方是足本,但王氏学识优于郝,所删定之本实胜过足本。

《孟子》:《孟子正义》三十卷,焦循撰,用赵岐注,作新疏。

(四)此外其时的经学要籍尚有:

《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王引之撰,“述闻”者谦称述所闻于其父王念孙,是对经传的词语名物作考释。

《经传释词》十卷,王引之撰,是释古人词语及文法。

《古书疑义举例》七卷,俞樾撰,俞氏治学时在清季,此书继《经传释词》而作,在古人词语及文法上研究均有创获。

(二)其时学风有别于乾嘉主流而成就显著的,尚有:

《考信录》,崔述撰,包括《补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考信录》二卷、《商考信录》二卷、《丰镐考信录》八卷、《洙泗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别录》三卷、《洙泗考信余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三卷、《考信附录》二卷。顾颉刚师又广搜崔氏其他有关著作和文献编成《崔东壁遗书》行世。崔氏是据经来考后起诸说之伪,可说是《古史辨》的先导。

(六)参考书: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三.今文学复兴

(一)萌芽于道光之前,此时就借助于本讲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来畅言其政治理论,学术史上称之为今文学的复兴。

(二)主要著作有:

《春秋正辞》十三卷,庄存与撰。

《公羊传何氏释例》十卷,刘逢禄撰。庄、刘都是常州府人,所以学术史上也称之为常州学派。这常州学派主要讲《公羊》,因为今文经说传世的只有何休注《公羊传》最完整,同时《公羊》之学讲“微言大义”,也易于用新的学说与之比附。

此外还有:

《礼经通论》一卷,邵懿辰撰,考《逸礼》为刘歆伪造。

《诗古微》十九卷、《书古微》十二卷,魏源撰。

《论语戴氏注》十卷,戴望撰,企图重明《齐论》之学,以与《公羊》相表里。

清季则有:

《今古学考》二卷,廖平撰,主张古文经是刘歆所伪造。

《新学伪经考》十四卷,康有为撰,在廖书基础上更详考刘歆伪经之事,诋之为新学—新莽之学。但其说有偏,今人钱穆已撰《刘向歆父子年谱》驳正。


第七节 小学

一.为什么叫小学?

出自刘歆《七略》的《汉书·艺文志》,六艺类的最后一个门类是“小学”,著录了《史籀》《苍颉》《凡将》《急就》等十种小孩子初学用的识字课本,所以给了个门类叫“小学”。以后由这些识字课本进而讲究文字的结构、读音和训释,从而产生了后来所谓“训诂”“文字”“音韵”等专门学问,也就都称之为“小学”,四部分类法仍把它附属在经部后面,其实已远离小孩子初学识字的原意了。

二.训诂

(一)含义:实际是一种分类的词典。最早的是《尔雅》。

(二)《尔雅》之后的主要著作:

《方言》十三卷,旧题西汉扬雄撰,东晋郭璞注,是搜集并解释各地的方言。有《方言疏证》十三卷,戴震撰。

《释名》八卷,东汉刘熙撰,是用一种“音训”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有《释名疏证》八卷,题为毕沅撰,实出江声之手。《释名疏证补》八卷《续释名》《释名补遣》一卷《疏证补附》一卷,王先谦撰。

《广雅》十卷,魏张揖撰,体例同于《尔雅》。有《广雅疏证》十卷,王念孙撰,水平高于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三.文字

(一)含义:也称“字书”,是用部首来编排的字典,当然也包括了训诂。

(二)主要著作:

1.关于《说文解字》:

1)《说文解字》十五卷,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分五百四十部首,主要为小篆的文字结构及意义作解说。这是研究文字学的必读书,没有它,对甲骨文、金文都难于通读。

2)《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南唐徐锴撰。

3)《说文解字注》三十卷,段王裁撰,公认水平最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且多正确,但亦间有失当处。

4)《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桂馥撰,备列古籍中出现其字的文句,而不加案语,让读者据以自行研究,极有用处。

5)与《说文解字义证》作用相近似的还有《经籍纂诂》并《补遗》一百零六卷,阮元撰,不过不按《说文》次序而是按韵编排。

6)《说文句读》三十卷、《说文释例》二十卷,王筠撰,《句读》给《说文》作了简明的注,便于通读,《释例》对研究《说文》本书有启发。

7)《说文解字诂林》十五卷《补遗》十五卷,民国时丁福保编集,将有关《说文》的著作包括上述诸书共计二百二十八种剪贴成此《诂林》,便于检寻。

2.《玉篇》三十卷,梁顾野王原本,唐孙强增字,北宋陈彭年等重修,重修本全称《大广益会王篇》,是《说文》以后一部重要的字书。但后来行世的止有这个重修本,已被大加删节,失掉了很多有用的资料。顾野王的原本在日本保存有残卷,光绪初年黎庶昌的《古逸丛书》里搜刻了三卷半。

3.其他字体的字书,今通行有清人的《隶辨》八卷,顾蔼吉撰。《隶篇》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十五卷,翟云升撰。《甲骨文编》,近人孙海波撰。《金文编》,近人容庚撰。《汉印文字徵》,近人罗福颐撰。

四.音韵

(一)古音韵书传下来的有:

1.《广韵》五卷。此书隋陆法言的原本叫《切韵》,唐孙偭重修本叫《唐韵》,均已失传,仅存残页残卷,传世的是北宋陈彭年等重修的,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分上平下平、上、去、人五卷。又陆法言之本系鲜卑步陆孤之陆而非吴郡大姓陆氏,不可误会。

2.《集韵》十卷,旧题丁度等奉敕撰,实最后成于司马光手,是在《广韵》基础上增修,收字多至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

(二)清代学人研究古音的重要著作,:

1.《音学五书》,顾炎武撰,主要从《诗经》之用韵来考古音。

2.《六书音韵表》五卷,段玉裁撰,分古音为十七部。

3.《音学十书》,江有诰撰,分古音为二十一部。

(三)另做诗用的诗韵书通行《佩文诗韵》,是在金平水韵的基础上官修的,因为根据的是官书《佩文韵府》,所以叫《佩文诗韵》。




  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史部前半部分,即第一节概说、第二节纪传、第三节编年、第四节纪事本末、第五节杂史、第六节载记。


作者:不确定uncertain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欢迎大家关注读不懂书屋和b站up主以梦为鹿515~

若想进“读不懂”交流会大群或每个交流会的小群,

请联系微信号:dubudongshuwu(拥抱不确定)


上一篇:《古文献学讲义》笔记1:目录学-前言、经部
下一篇:《古文献学讲义》笔记3:目录学-史部 第1-6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