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此篇内容来自于2021年3月16日雪岩在《西游记》交流会中的ppt,题目是“《西游记》女妖形象系列——蝎子精、蜘蛛精和杏仙”。因本篇内容是从ppt上转化来的,没有主讲人的讲述,内容可能显得逻辑性不强。因此与其将本篇内容看作是一篇文章,不如将其视为大纲+相关资料的梳理,诚盼能对爱好者有所帮助~
ps:参考材料见篇末~
蝎子精: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蜘蛛精: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杏仙: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西游记中动物成精的故事俯拾皆是,蜘蛛精和蝎子精也不例外。其中,蝎子精故事出自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蝎子精貌美如花,修行多年,武艺高强,善使一柄三股钢叉,鼻中喷火,口中吐烟。她那三股钢叉是生成的两只前脚,尾巴有一勾子,唤作倒马毒。这也是根据蝎子的身体以及生理特点来进行虚构的。
一、梗概
蝎子精在《西游记》中被吴承恩称为色邪,是以美色闻名的女妖,原著说她“锦绣娇容,金珠美貌,肌香肤腻,软玉温香”。并在抓到唐僧后,和唐僧言语攀谈,让孙悟空都害怕唐僧要把持不住。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行者在格子眼听着两个言语相攀,恐怕师父乱了真性,忍不住,现了本相”。连唐僧都彷佛要“乱了真性”,说明蝎子精也是独具魅力。
蝎子精骁勇善战,武力高强,能一人力战孙悟空加猪八戒联手多时。蝎子精不但善使一柄三股钢叉(由两只钳脚化成),其它的手段也是颇多。除了一般妖精会的腾云驾雾和摄人的旋风外,鼻还能喷火,口亦可吐烟。她的杀手锏则是被称作倒马毒桩的尾巴上的毒钩。
孙悟空打上门,蝎子精手持一柄三股钢叉打来,孙悟空使铁棒架住,且战且退,将蝎子精引出洞外。猪八戒见了,双手举起钉耙上前帮打。孙悟空加猪八戒两边夹攻,蝎子精以一敌二,杀到日月无光,星斗更换,仍不见胜负。原著中说:“三个斗罢多时,不分胜负。”这个多时到底是多久呢?唐僧等人是临近晌午的时候出了城,然后蝎子精光天化日之下卷走唐僧,孙悟空师兄弟随即火速追来,双方大战。而在战斗结束时,原文借沙僧之口道:“天色晚矣。”也就是已经到了傍晚。由此看来,蝎子精大战孙悟空加猪八戒,大约打了一下午。
绝招是她的尾巴,唤作倒马毒桩,轻易不出手,出手必伤敌。蝎子精见孙悟空破了自己的叉势,落入下风,于是甩出尾巴,把孙悟空头皮上扎了一下,孙悟空负痛败阵而退,猪八戒见势不妙,也跟着逃跑了。蝎子精得了胜,收叉回洞。
原文孙悟空曾说今日不知这妇人用的是什么兵器,把老孙头弄伤也,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开始,虽然也遭遇不少强手,可是能够弄伤他的却十分罕见,但恰恰蝎子精可以弄伤孙悟空。要知道孙悟空可是金刚不坏之体。
与蝎子精大战后,见孙悟空抱着头一脸痛苦的样子,猪八戒责备说:“哥哥,你为何叫苦连天的走了?”孙悟空只是喊疼,沙僧还以为是孙悟空生病了,猪八戒也不明白原因,可见蝎子精的毒尾出击如风,几乎是幻影一般,一扎即中。
如来佛祖一身神通,拥有丈六金身,最强的就是那双神掌。可是,如来在动手推蝎子精的时候,被她用倒马毒桩一扎,如来竟疼痛难禁。观音菩萨也曾说:“此妖十分厉害,我也是近她不得。”
可惜,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能够扎伤如来,令观音近不得分毫,两次击败孙悟空加猪八戒联手,战绩彪悍的蝎子精,却被昴日星官杀死,昴日星官本相是一只六七尺高的双冠子大公鸡,神职是“司晨啼晓”,两声打鸣,蝎子精就现出原形,死在坡前。
蝎子精也叫风月魔,风月属阴,代表欲望的黑夜。而昴日星官是纯阳之体,神职是司晨啼晓,有句古话叫做:昴鸡一叫天下白,二声啼鸣红日升。昴日星官刚好打鸣二次,而昴宿的鸣叫恰恰是牵引太阳的方法,第一声啼鸣代表天亮,把蝎子精(风月魔)打回原形,第二声啼鸣则代表日出,毒蝎浑身酥麻,死在坡前。
《西游记》里每逢发挥属性相克的章节都是由二十八星宿来表现,二十八星宿是那二十八种动物的代表,可以把属性相克发挥到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蝎子精被昴日星官克、多目怪被昴日星官眼睛里炼的针克、犀牛精被井木犴星克。若非星宿,则无法克制。比如多目怪一章,毗蓝婆也是鸡,但她本身克不了多目怪,她需要借着昴日星官眼睛里炼的针才能克制多目怪,这也间接表明了只有昴日星官才能克制多目怪,蝎子精当然也是同理。由此看来,只有身为二十八星宿之一的昴日鸡才能对五毒系妖魔发挥属性相克的功效,所以昴日星官能克制蝎子精。
二、形象流变
蝎子精在前代西游故事中并未登场,但人物发展也并不是无迹可寻,联系女儿国国王的形象,可以窥见一些问题:
【六幺序】香馥郁销金帐,光灿烂白象床,俺两个破题儿待弄玉偷香。听得说天地阴阳,自有纲常。人伦上下,不可孤孀。俺这里天生阴地无阳长,你何辜不近好婆娘?浮屠尽把三纲丧!
【幺】你虽奉唐王,不看文章。舜娶娥皇,不告爷娘。后代度量,孟子参详。他父母非良,兄弟参商。告废了人伦大纲,因此上自主张。你非比俗辈儿郎,没来由独锁空房。不从咱除是飞在天上,箭射下来也待成双!你若不肯呵,锁你在冷房子里,枉熬煎得你镜中白发三千丈!成就了一宵恩爱,索强似百世流芳。
[女王捉番唐僧科][唐僧云]谁救贫僧也?
【尾】我无缘,保的他无恙。闹炒起花烛洞房,怕什么深院沉沉秋夜长,决撒了帽儿光光。恨韦郎,不做周方,我不道的恼乱苏州刺史肠。你如今去。我这里收拾下画堂,埋伏下兵将,等回来拏住再商量。[下](《西游记杂剧第十七出女王逼配》杨景贤)
蝎子精故事的原型应该来自杂剧《西游记》女王逼婚的桥段,女王性情凶威、蛮横无理的一面被付诸于蝎子精这一全新形象之上,而这一形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毒”。中国的妖怪理论中有一则是“物老成精”,成精之后自然通晓变幻之道,但它们最擅长的仍然是本来所具备的特长,理所当然“毒”就成为蝎子精的看家本领。悟一子解释蝎子精的故事曰:“此篇明女色伤人,其毒与蝎相敌,故曰‘毒敌山’。蝎至成精,阴毒无比;女至淫邪,伤人益甚。……非蝎状妇人,是妇人状蝎也。”小说《西游记》中蝎子精的形象确实是取西梁女王之戾气塑造,但是她抓来唐僧不过是“我和你耍风月儿去来”。知道唐僧不吃荤,特意为他准备了素食,并坦然自若地说:“你在国中赴宴,不曾进得饮食,这里有些面饭,你且受些儿押惊。”在唐僧拒绝她的成亲要求之后,也只是用一根绳子把唐僧捆起来丢到一边。可见,蝎子精虽手段毒辣,并非是无情无义之人,但是作者却把她推向丧命的悬崖,最终落了个被八戒用九齿钉耙凿个稀烂的下场。西梁女王没有得到唐僧的爱情,没有得到欲望的满足,望着远去的师徒四人,空欢喜了一场,可也保全了性命,因为她是人;蝎子精在唐僧诸人眼中不过是个“粉骷髅”,枉费了一番心思,没能留住爱人,反而丢了卿卿性命,因为她是妖精,是戾气,是毒蝎。
一、梗概
蜘蛛精出现在《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中。一日,唐僧主动提出前去化斋,却不料所到之处乃盘丝洞,洞主是七个女妖精。女妖精一见到唐僧,顿起不良意,遂将唐僧捉住,又脱了衣服露出肚脐,喷出蛛丝将洞门掩了。
唐僧被女妖捉取后,孙悟空前来寻找,遍寻不见,遂唤出本方土地,从土地口中得知此处名叫盘丝洞,唐僧是被盘丝洞中的七个女妖捉去了。这七个女妖乃是蜘蛛精,现正在濯垢泉洗澡。孙悟空在濯垢泉见到这七个女妖,因有男不与女斗之虑,所以只将女妖的衣服拿走,令她们上不得岸,而后让猪八戒去打。猪八戒一见美丽的女妖,春心荡漾,遂化作一条鲇鱼,逡巡于女妖的私密部位,极尽调戏猥亵之能事,却不料最终被蛛丝紧紧缚住。女妖退了八戒之后,便收回法术将他放了,各自赤裸着身子跑回洞中,取了几件旧衣服穿上,唤出自己的昆虫养子,令他们拦住唐僧徒弟,而蜘蛛精自己却逃往其师兄蜈蚣精多目怪的黄花观去了。
女妖养子奉命阻拦孙悟空一行人,却根本不是悟空的对手,最终被悟空轻松消灭,唐僧因此获救。盘丝洞也被悟空八戒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师徒们继续前行,来到黄花观。观主正是蛛女们的道兄多目怪。他用毒茶加害唐僧师徒,被悟空识破。蜘蛛精放出蛛丝妄图罩住观宇,但由于蛛丝都是从她们的肚脐眼中喷出的,所以悟空一搅动蛛网,便牵动了蜘蛛精的肚子,生生的将七个蜘蛛精拖了出来。悟空以七只蜘蛛的性命为筹码,要求多目怪放人,却不料多目怪自私狠毒,全然不念兄妹之情,悟空一怒之下将七只蜘蛛精全部打死了。
二、形象流变
古人对于蜘蛛的认识,是比较偏负面的,当时社会有一种主流观点就认为蜘蛛对人是无益的,如“蜘蛛之务,不如蚕之綸。测曰:蜘蛛之务,无益于人也。……范曰:‘换蛛有丝,虽其勉务,非人所用,则不如蚕一綸之利也’”。唐代著名诗人孟郊亦作诗讥刺蜘蛛“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蚕身与汝身,汝身何太讹。蚕身不为己,汝身不为佗。蚕丝为衣裳,汝丝为网罗。济物几无功,害物日已多。百虫虽切恨,其将奈尔何”
在中古时期的生活传统与道教认知中,蜘蛛与水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据《淮南万毕术》载,“蜘蛛涂布而雨自晞。取蜘蛛置甕中,食以裔,百日。煞以涂布,而雨不能濡也”。
另外,从物质的阴阳属性上来说,中古人们认为蜘蛛的习性是“利在昏夜”?以及“炉冷蜘蛛喜”。由此推论,普遍地认为蜘蛛属性是偏阴寒的。与此同时,在中古医书中,蜘蛛属性也比较偏阴寒的。《名医别录》中即有“蜘蛛,微寒”的记述。而“道士许象之言,以盆覆寒食饭于暗室地上,人夏悉化为蜘蛛”的记载,似乎也可以推测在道教认知体系中蜘蛛也是较为阴寒的属性。
《经验方》治蜘蛛咬,遍身生丝。羊乳一升饮之。贞元十年,崔员外从质云:目击有人被蜘蛛咬,腹大如孕妇。其家弃之,乞食于道。有僧遇之,教饮羊乳。未几日而平”的记载中,被蜘蛛所咬的人中毒后腹部鼓胀如同孕妇,而这也让中古人们怀疑蜘蛛是否与孕妇在属性或形态上有某些相通之处。正因为蜘蛛在形态等方面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生养子女,而这在中古时期恰恰被认为是妇女的天职,因此,蜘蛛也就自然被与妇女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在某些志怪杂谈中,总是认为幻化成美貌女子魅惑青壮男子的妖怪有很大一部分是蜘蛛变化而成的。如“陈郡殷家养子名琅,与一婢结好经年。婢死后,犹往来不绝,心绪昏错。其母深察焉。后夕见大蜘蛛,形如斗样,缘床就琅,便燕尔怡悦。母取而杀之,瑕性理遂复”的故事就是蜘蛛幻化成美貌妇人迷惑男子的典型叙述。由此可见,在中古时期的人们的认识里,蜘蛛的文化意象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把蜘蛛当作精怪来描写不是《西游记》的首创,在前代西游故事中就出现了蜘蛛精。朝鲜边暹等写的《朴通事谚解》中取经遇到的恶物里已有“蜘蛛精”。《朴通事谚解》所写《西游记》乃是《西游记平话》,也即《西游记平话》中就有了蜘蛛精的故事。赵景深所录《销释真空宝卷》的妖物中也有“牛魔王,蜘蛛精,设[摄]入洞去”的记载。可见,在《西游记》之前,蜘蛛已经成了精怪。
《西游记》中,蜘蛛精不仅仅是简单的精怪角色,而是深有寓意的。《西游记》中的蜘蛛精是修行者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的象征。人有七情六欲。在小说第十四回,唐僧师徒遇上了六个毛贼,六个毛贼代表“六欲”,这里的七个蜘蛛精代表“七情”。在十四回,孙悟空曾对六个毛贼说:“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西游记》中,孙悟空寓意“人的心灵”,他是“七情六欲”的主人公。“七情六欲”要受真心的约束,一旦放纵了“七情六欲”,不是变成吃人的妖精,就是变成惹事生非、打家劫舍的毛贼。人为情所困,必有自投罗网的危险,就像盘丝洞里的唐僧,自己主动送上门,落入情魔所编织的情网里,被缠得结结实实不能动弹,的确是自寻烦恼。当然,最后还是孙悟空——人的真心挑断了情网,才把他救出来。黄周星在《西游记》此回回前评中有言曰:“丝者,思也。此心本原,何思何虑?世人憧憧扰扰,因思而生情,因一情而生七情,……此七情皆出于心,而皆足以害心。”
一、原文
杏仙出现在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中,原文写道:
正话间,只见石屋之外,有两个青衣女童,挑一对绛纱灯笼,后引着一个仙女。那仙女拈着一枝杏花,笑吟吟进门相见。那仙女怎生模样?他生得: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弓鞋弯凤嘴,绫袜锦绣泥。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四老欠身问道:“杏仙何来?”那女子对众道了万福道:“知有佳客在此赓酬,特来相访,敢求一见。”十八公指着唐僧道:“佳客在此,何劳求见!”三藏躬身,不敢言语。那女子叫:“快献茶来。”又有两个黄衣女童,捧一个红漆丹盘,盘内有六个细磁茶盂,盂内设几品异果,横担着匙儿,提一把白铁嵌黄铜的茶壶,壶内香茶喷鼻。斟了茶,那女子微露春葱,捧磁盂先奉三藏,次奉四老,然后一盏,自取而陪。
凌空子道:“杏仙为何不坐?”那女子方才去坐。茶毕欠身问道:“仙翁今宵盛乐,佳句请教一二如何?”拂云叟道:“我等皆鄙俚之言,惟圣僧真盛唐之作,甚可嘉羡。”那女子道:“如不吝教,乞赐一观。”四老即以长老前诗后诗并禅法论,宣了一遍。那女子满面春风对众道:“妾身不才,不当献丑。但聆此佳句,似不可虚也,勉强将后诗奉和一律如何?”遂朗吟道:“上盖留名汉武王,周时孔子立坛场。董仙爱我成林积,孙楚曾怜寒食香。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自知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
四老闻诗,人人称贺,都道:“清雅脱尘,句内包含春意。好个雨润红姿娇且嫩,雨润红姿娇且嫩!”那女子笑而悄答道:“惶恐!惶恐!适闻圣僧之章,诚然锦心绣口,如不吝珠玉,赐教一阕如何?”唐僧不敢答应。那女子渐有见爱之情,挨挨轧轧,渐近坐边,低声悄语呼道:“佳客莫者,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几何?”十八公道:“杏仙尽有仰高之情,圣僧岂可无俯就之意?如不见怜,是不知趣了也。”孤直公道:“圣僧乃有道有名之士,决不苟且行事。如此样举措,是我等取罪过了。污人名,坏人德,非远达也。果是杏仙有意,可教拂云叟与十八公做媒,我与凌空子保亲,成此姻眷,何不美哉!”
三藏听言,遂变了颜色,跳起来高叫道:“汝等皆是一类邪物,这般诱我!当时只以砥砺之言,谈玄谈道可也,如今怎么以美人局来骗害贫僧!是何道理!”四老见三藏发怒,一个个咬指担惊,再不复言。那赤身鬼使暴躁如雷道:“这和尚好不识抬举!我这姐姐,那些儿不好?他人材俊雅,玉质娇姿,不必说那女工针指,只这一段诗才,也配得过你。你怎么这等推辞!休错过了!孤直公之言甚当,如果不可苟合,待我再与你主婚。”三藏大惊失色,凭他们怎么胡 谈乱讲,只是不从。鬼使又道:“你这和尚,我们好言好语,你不听从,若是我们发起村野之性,还把你摄了去,教你和尚不得做,老婆不得娶,却不枉为人一世也?”那长老心如金石,坚执不从。暗想道:“我徒弟们不知在那里寻我哩!”说一声,止不住眼中堕泪。那女子陪着笑,挨至身边,翠袖中取出一个蜜合绫汗巾儿与他揩泪,道:“佳客勿得烦恼,我与你倚玉偎香,耍子去来。”长老咄的一声吆喝,跳起身来就走,被那些人扯扯拽拽,嚷到天明。
忽听得那里叫声:“师父!师父!你在那方言语也?”原来那孙大圣与八戒沙僧,牵着马,挑着担,一夜 不曾住脚,穿荆度棘,东寻西找,却好半云半雾的,过了八百里荆棘岭西下,听得唐僧吆喝,却就喊了一声。那长老挣出门来,叫声:“悟空,我在这里哩,快来救我!快来救我!”那四老与鬼使,那女子与女童,幌一幌都不见了。须臾间,八戒、沙僧俱到边前道:“师父,你怎么得到此也?”三藏扯住行者道:“徒弟啊,多累了你们了!昨日晚间见的那个老者,言说土地送斋一事,是你喝声要打,他就把我抬到此方。他与我携手相搀,走入门,又见三个老者,来此会我,俱道我做圣僧,一个个言谈清雅,极善吟诗。我与他赓和相攀,觉有夜半时候,又见一个美貌女子执灯火,也来这里会我,吟了一首诗,称我做佳客。因见我相貌,欲求配偶,我方省悟,正不从时,又被他做媒的做媒,保亲的保亲,主婚的主婚,我立誓不肯,正欲挣着要走,与他嚷闹,不期你们到了。一则天明,二来还是怕你,只才还扯扯拽拽,忽然就不见了。”行者道:“你既与他叙话谈诗,就不曾问他个名字?”三藏道:“我曾问他之号,那老者唤做十八公,号劲节;第二个号孤直公;第三个号凌空子;第四个号拂云叟;那女子,人称他做杏仙。”八戒道:“此物在于何处?才往那方去了?”三藏道:“去向之方,不知何所,但只谈诗之处,去此不远。”他三人同师父看处,只见一座石崖,崖上有木仙庵三字。三藏道:“此间正是。”行者仔细观之,却原来是一株大桧树,一株老柏,一株老松,一株老竹,竹后有一株丹枫。再看崖那边,还有一株老杏,二株腊梅,二株丹桂。行者笑道:“你可曾看见妖怪?”八戒道:“不曾。”行者道:“你不知,就是这几株树木在此成精也。”八戒道:“哥哥怎得知成精者是树?”行者道:“十八公乃松树,孤直公乃柏树,凌空子乃桧树,拂云叟乃竹竿,赤身鬼乃枫树,杏仙即杏树,女童即丹桂、腊梅也。”八戒闻言,不论好歹,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把两颗腊梅、丹桂、老杏、枫杨俱挥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鲜血淋漓。三藏近前扯住道:“悟能,不可伤了他!他虽成了气候,却不曾伤我,我等找路去罢。”行者道:“师父不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
二、杏花的特点
庾信《杏花诗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暎村坞。烂熳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琼”是美玉,形容杏花如玉一般莹润而被染红,表达的是“红杏红于染”的意思。但文人们稍稍发挥想象,就用到美女的肤色上去了:“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舞袖遮掩下“雪绕红琼”,是多美的一截肌肤,而“美酒一杯花影腻。邀客醉。红琼共作熏熏媚”,就是青楼里的景象了。如是想,杏花蒙冤很可能就从“红琼”这个比喻而起。在文人墨客眼中,杏花有着一下几个特点:娇、闹、俗、艳。
(一)娇,杏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为:少女的慕情、娇羞、疑惑这一“娇”字,一般多会用在少女身上,因为她们有着精致的脸庞、柔滑的肌肤、美好的身材,再加上那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真是清新娇嫩,可爱无比。但自古以来,在诗词创作中,多有以花喻美人、用美人比花的模式,花与美人之间的相互拟喻已经形成一种传统的模式。因此,对于杏花的神韵美,首先想到的便是其非常娇美。杏花作为早春的一种芳物,它一花三色、芬芳宜人、美丽娇烧,这些便构成了它内在娇美本质的基础。
众所周知,杏花是在早春季节仅次于梅花而盛开,在经历了一冬的严寒与雪霜之后,春暖冰融,万物复苏,大地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杏花也绽开了花苞,它是报春的使者,它不但以其美丽的芳姿装扮着世界,而且它更为春天增添了一份青春的气息。在唐代诗人吴融的《杏花》诗里这样写道:“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这首诗点出了在春天的大地上,万物竞相争妍斗巧的时候,杏花的娇嫩是最突出的,所以才会惹来万物的忌妒,瞧它那薄粉轻红的模样,惹得蝶儿也久久不愿离去。而司空图《村西杏花》中的“肌细分红脉,香浓破紫苞”`两句写出了杏花肌肤的细滑柔嫩,能够看出正面的浅浅脉纹,而它的花香之浓竟然穿透花苞散发出来,这样的杏花,娇嫩无比,惹人爱怜。还有“蓓蕾枝梢雪点干,粉红腮颊露春寒”“才怜欲白仍红处,政是微开半吐时”“半开何所似,里中处女东家邻。阳和入骨春思动,欲语不语时轻肇”'等诗句,虽未在句中直言杏花之娇美,但是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对杏花的美丽姿态进行了刻画,那少女般的粉红腮颊,那微开半吐的娇羞模样,那欲语不语的轻肇浅笑都活脱脱的青春鲜嫩美少女形象。可以说,杏花的生物属性与少女的娇美特质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比如杏花的多变色彩、芬芳清香、美丽姿态这些外部特征,比较符合少女青春、美丽娇羞的特质,“娇红透杏腮”日、“豆范杏花红”即是用少女与杏花互喻,从中便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
(二)闹
“闹”字是非常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杏花的特色,抓住了杏花的内在神韵。杏树大花多,本身就比较浓密,而且花开时千朵万朵,非常繁茂。同时它的花瓣不像梅花是单瓣的,而是重的,一层一层包裹起来,非常厚实,这样子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繁盛浓密,有一种闹簇竞相盛开的壮观。“下蔡嬉游地,春风万杏繁”,“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纪翁种杏城西垠,千株万株红艳新”,即已表现了杏花繁茂的特色。我们可以想见,那绵延千里的杏树,枝头又都花开繁茂,往往是这边红花初绽,那边雪花飘落,次第开放,这样的场景是何等的喧喧嚷嚷,何等的热闹非凡。杏花都争先恐后地开放着,此起彼长,呈现着一番繁华的景象,这样的过程确实可以称之为“闹”。对杏花闹的特色,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开始,之后历代文人的咏杏作品中都有很多着意于此,大致检点一下,便有“胭脂腻粉光轻,正新晴。枝上闹红无处著,近清明” 、“绛尊衬轻红,缀簇玲珑,夭桃繁李一时同。独向枝头春意闹,娇倚东风”、“仙子锄云亲手种,春闹枝头,消得微霜冻” 、“杨柳杏花山市闹,一番风雨近清明”、“玄都道士不栽桃,却爱深红闹树梢”'等
(三)俗
俗”是杏花内在神韵方面的第三个表现,且是由于对杏花的内在神韵理解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而得出的结果。可以说杏花前两个方面的神韵美还是偏重于从其外在的生物属性娇柔、清新的方面去把握,进而得出杏花的娇、闹特色。但是,俗的特色作为杏花神韵方面的一个表现,更多的则是着眼于它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东西。不过要强调的是,杏花的美始终都是第一位的,而挖掘其身上更多比拟、象征的意味则是中国封建时代具有儒家比德意识的士大夫们所得出的结论。杏花是作为春天的一种花卉,本身并没有任何奇特之处。它也是在三春季节与桃、李等春花一起争艳怒放,它喜欢春光的普照,酷爱春雨的滋润,在春光、春雨中绽放花苞,与桃、李也并无二致,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其生命力又非常强盛,无论是水边、田野、草丛等地方,哪里都可以种植,因此这些都给人一种非常粗俗随意的感觉。所以在中国古代的那些士大夫的眼里,杏花也就是一种俗物,它的生物属性注定了士大夫在其身上很难寄托理想、象征品格。因而杏花的价值便遭到贬抑,诗人一般都不喜欢它,如“杏花俗艳梨花粗” 写出了杏花的俗气,表达了诗人的不屑。“分明绰约若处子,桃杏尘凡非此流”,则通过对垂丝海棠品性的肯定,来贬抑杏花的粗俗。还有“欲把群葩次第分,桃粗杏俗未应论”、“胭脂如醉春意浓,嫣然一笑桃杏俗”、“丁宁莫管杏花俗,付与春风一道开”等这些诗句中,虽不是直接吟咏杏花之作,但字里行间也都表明了人们对杏花的态度,认为其俗而不可论。同时还有很多诗人喜欢用“野”来描写杏,野杏在诗词中也多所出现,因为“野”直觉上给人的即是一种不正统、不入流的感觉,它不入儒家传统道德的范畴,因而野杏的运用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人们对杏花的不喜爱、不认可的态度,如“野杏乱飞春”、“山桃野杏两三栽” 、“绿遍墙头野杏梢”这样的诗句也比比皆是,从中人们对杏花的态度以及价值定位可见一斑。(四)艳
因为其多变的色彩、盛开时妖烧的姿态,这些构成了其价值走向低落的基础,是人类对它的审美认识贬抑的根据。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儒家的那些传统道德在封建士大夫身上一直以来都根深蒂固,他们崇尚一些具有“比德”象征意义的花卉,所以兰花、梅花、荷花这些素淡高雅的花卉才会赢得历代知识分子的喜爱,审美地位一路攀升。因为在这些花卉的身上,梅花的凌寒傲雪独占天下之春的品性,兰花的甘于身在幽谷无人欣赏的清香,以及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灌青莲而不妖”的节操,似乎更能承载中国士人对道德和价值的要求。在这些花卉的身上,可以寄托士人高尚的情操、美好的人格、坚贞的气节,同时也使花品与人品有了很好的统一。而杏花的生物属性注定了它不可能承担起这样伦理价值的责任,它的色彩多变,这一变化多端的品性是为知识分子所轻视的,觉得它不可靠;同时它又有着妖艳的姿态,它只会在三春的灿烂阳光里呈姿斗艳,花开繁茂,不若梅花那样,不与春花竞荣,而是凌寒开放,且花朵淡小洁白,斜簇枝间,虽略微显得素淡寒薄,但却象征了士人甘于自守而不媚时趋势的高尚情操,并且人格意味越发浓烈,价值一步步提升。有了这样的比较,在文人雅士的眼里,杏花给人的感觉自然是妖艳、低俗的,并且最终发展为对其品性的定位。
宋人姚宽在其《西溪丛语》卷上说:“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桃为夭客,杏为艳客……”,而元人程桨在其《三柳轩杂识》中也列出了花中二十客,其中也有“杏为艳客”的认识。从这些笔记史料的记载中,可见人们对杏花的认识是共同的,这并不是个别人的主观好恶,而是经过很多古人的反复推敲,并在历代文人的认可下才确定的,最终形成了全社会的普遍认识,认为艳性是杏花的内在品性。这种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宋元时期更是蔚为大观。诗人在描写杏花韵味的时候,也更多着眼于它的妖烧多姿、娇艳无比的姿态,并且因其开时浓艳、花色多变,又极易凋零的生物属性,在士人的眼里,它更与青楼、婚妓有着内在的相似性。不妨比较一下即可看出:杏花的开放时间是不一长的,而且一经风雨,更易衰败,同样妓女因为她们以色事人的职业注定了她们也往往是红颜薄命,不会长久,等到年老色衰、青春不在时便很悲惨。同时杏花又是美丽的,而那种风月场所的女子她们的容貌也都是很出众,以色事人,这一“色”字对她们而言即是生存之本。可是美丽归美丽,她们卖笑事人的职业特征、出卖肉体的下贱低俗是和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的,这也就注定了妓女必然的悲剧。
她们即使是风情万种,妖烧多姿,但其行为是羞耻的,是为社会所不容的,自然她们便会遭到世人的轻视和唾骂。如此,杏花的生物属性也正暗合了娼妓的这些特征,最终形成了一种定势,使得杏花的美丽形象发生了意义转换。如“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可以看出杏花有着美丽的颜色,有着宜人的芬芳,但是它偏偏要在青楼边生长,所以便注定了它的没有感情,见一个爱一个的品性,始终是要有负于人的,而它那“乱向春风笑不休”的神态即己表明了这一点,从这首诗里也看出了诗人对杏花的态度,是不屑、轻视的。还有“同朝众吏共排娼,亦欲学之无自可”、“夭桃娟杏羞涩红,东风未传第二讯”、“山杏轻薄真妾媵”`、“青帘红杏总轻薄,自展碧笺书我词”等这些诗句中,对杏花的品性所作的定位也都是“娼”、“轻浮”、“轻薄”这些,视它为浮花浪蕊,招蜂引蝶,是一种薄性之花。以上我们便看出人们对杏花的态度,认为其是一种薄情寡性之花,对它的这种价值上的贬抑在唐朝时己经初露端倪,然后这种认识在宋代进一步发展,杏花的价值地位遂一路走低,直至到元朝最终成熟定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程式化、概念化,没有能够对杏花的美作进一步挖掘。西游记中杏仙角色融合了此花所带有的文化意味而出现,将这些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然而在其自我介绍中有这样一首诗:上盖留名汉武王,周时孔子立坛场。董仙爱我成林积,孙楚曾怜寒食香。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自知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
上盖留名汉武王出自《西京杂记》、《酉阳杂俎》等书,《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有蓬莱杏,东郡都尉干吉(于台),所献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是仙人所食。” 《酉阳杂俎 木篇》:“汉帝杏,济南郡之东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黄如橘,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
周时孔子立坛场出自《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董仙爱我成林积出自《神仙传》,董仙即三国时闽籍道医董奉:“君异(董奉)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这便是医者称为杏林的原因。
孙楚曾怜寒食香:《晋书》:孙楚,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也。祖资,魏骠骑将军。父宏,南阳太守。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 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杏仁,著作粥。”《玉烛宝典》曰:“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孙楚祭子推文云:“黍饭一盘,醴酪二孟。”是其事也。
《氾胜之书.耕田》:“望杏花落,复耕。”后以“望杏”指劝耕时节。南朝 陈 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望杏敦耕,瞻蒲劝穑。”吴兆宜注:“《月令》:杏花生,种百谷。《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春祈稷奏夏辞》:“瞻榆束耒,望杏开田。”等典故则对应“自知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
总之,杏仙再介绍自己时将杏花的正面的典型意象即儒、道、隐等展示给唐僧看,以说明自己的品质,为杏花而证明吧,从本章的总体来看以,或许也是佛道和佛儒之间的一个暗线的较量吧!
【参考材料】:
[1] 周能俊. 《水仙、良药与吉兆: 中古时期“蜘蛛” 的文化意象—从道教仙话<南溟夫人传>谈起》. 华夏文化论坛. 2018年第1期。
[2]程杰. 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J]. 江海学刊,2009(01):187-195。
作者:雪岩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欢迎大家关注读不懂书屋和b站up主以梦为鹿515~
若想进“读不懂”交流会大群或每个交流会的小群,
请联系微信号:dubudongshuwu(拥抱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