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简体 繁體

     

[防侵害] 应如何看待为什么家暴受害者难以离开

[复制链接]
查看1152 | 回复0 | 2022-10-2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很多没有遭遇过家庭暴力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家暴受害者不能直接离开施暴者呢?为什么不分手/离婚/报警/直接搬走...?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受害者易陷入“家庭暴力的循环”
image.png
1. 不安开始增加
在家暴初期,两人开始发生琐碎的冲突,交流出现障碍。受害者开始觉得不安、焦虑和害怕,并且觉得都是自己的错,需要讨好施暴者。
2. 施暴发生
某个导火线事件之后,言语侮辱/威胁/责怪/肢体暴力发生。
3. 施暴者道歉并寻找借口
暴力发生之后,施暴者常会向受害者道歉、忏悔,用爱的名义正当化暴力行为:“我太爱你,太怕你离开我,才会这样做的”,“我只是因为太生气你做某事,所以才忍不住打了你,我都是因为太嫉妒/太爱你了”。
4. 暴力后的“和解期”
在施暴后,施暴者会表现得特别温柔,给受害者制造许多浪漫温馨的幻象,两个人似乎又回到了最甜蜜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受害者会觉得施暴者依旧爱自己,施暴只是因为TA太生气/太爱我/太嫉妒才一时控制不住,以后就不会了。
5.重新陷入家庭暴力循环
暴力一旦发生就可能周而复始,愈演愈烈,一般不会自动停止,敢于家庭暴力就是要打断暴力循环,组织暴力升级。

精神、身体双重控制使受害者难以逃离
肢体暴力、性暴力或威胁要侵犯受害者等行为,都是最明显的家庭暴力形式。然而,施暴者所利用的其他虐待方式,可以在一次或多次的身体暴力行为后被强化,从而形成更大的虐待系统。家庭暴力的核心是家庭中的权力与控制。“离开”的行为意味着受害者要重获控制力、削弱施暴者的权力,这可能让施暴者采取毁灭性的手段进行报复。
家庭暴力一般粗分为身体暴力和性暴力两种,在这两大分类下又细分为以下八种:
1. 恐吓、威胁
言语威胁,通过眼神、动作、手势威胁受害者,用砸东西、毁坏受害者的物品、伤害宠物、展示武器等方式让受害者感到恐惧。
2. 精神、情感虐待
不断告诉受害者TA没有任何价值,除了施暴者以外没有人会容忍TA。施暴者会告诉受害者被打是TA的错,通过羞辱受害者来降低TA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告诉TA别人都觉得TA不正常,TA在这个社会中根本活不下去。
当受害者深爱并非常信任的人开始不断告诉TA这些都是TA的错时,受害者很难不陷入自责和自我怀疑,以为只要自己做得更好,就可以得到施暴者的认可。
3. 孤立
孤立的典型开始是施暴者表现得占有欲很强,不喜欢受害者与任何人联系。这一暴力形式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施暴者常用吃醋来正当化行为。从一开始不喜欢TA与其他异性说话,发展到不喜欢TA和朋友出去玩,最后发展到甚至不准TA与亲人说太多。受害者开始时还会认为这是因为对方太爱自己,直到深陷暴力时才意识到,自己被斩断了向外界求助的方式。
4. 弱化暴力/ 否认 / 反过来指责
施暴者会淡化自己的暴力行为,告诉受害者都是TA反应过度,自己没有真的限制、羞辱、虐待TA;甚至反咬一口,指责都是受害者的错,才会遭遇这样的对待
5. 利用孩子
施暴者会利用孩子来引起受害者的愧疚和忍耐,以孩子的监护权、探视权等为由让受害者放弃报警、起诉
6. 使用性别刻板印象
施暴者会表现得好像自己是主人,而受害人是他的仆人,并且用“我是男人,而你是女人,所以你就应该XXX”来正当化他的行为。女性有时也会说:“我是女人,而你是男人,所以你就应该无条件让着我”,“你这样还是不是男人?”
7. 通过经济不平等来进行虐待
施暴者限制受害者外出工作,控制家庭收入。很多时候,家暴和贫穷是互为恶性循环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当受害者本来就因为文化水平限制而只能做最基础的工作时,因为家暴而没法去上班 - 没去上班而被开除 - 被开除后更加没法离开遭受暴力的环境,就这样不断地恶化循环下去。
8. 威胁和强迫
通过威胁伤害她的家人和孩子来迫使她放弃起诉。

受害者可能有多方面的顾虑和认知偏差
  • 受害者可能成长于充斥暴力的环境,视控制与暴力为寻常,不知道健康的关系模式是什么样的
  • 社会对家暴的认识不足,家人朋友可能认为遭遇家暴是受害者的错,或家人为受害者的“家丑”感到丢人
  • 他们可能已经尝试过离开,但遭遇了更激烈的殴打和伤害
  • 他们在施暴者长期的虐待和隔离下,渐渐失去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
  • 施暴者可能控制着家中的经济来源,受害者没有足够的资金另租住处
  • 施暴者可能以受害者的孩子为要挟,受害者担心无法获得孩子的监护权或孩子受到伤害
  • 施暴者可能威胁杀死受害者及接收他们的亲友
  • 在施暴者长期的辱骂、贬低下,受害者失去了对自我的客观判断,感到自己一无是处,遭遇暴力全是自己的过错
  • 即便被侵犯,人们还是容易对选择信任的亲密爱人抱有期待,同时弱化自己正面临的风险,但家暴可能给受害者带来真实的生命危险
  • 同性伴侣可能以曝光受害者的性取向为借口,威胁伴侣
  • 对于残障人士而言,他们的生活可能严重依赖施暴者,这使得他们更难离开

举证难,维权难
  • 家庭暴力案件处理,存在取证难、举证难的现状:一项分析了2016年至2018年间400份涉及家庭暴力案件的研究发现,仍有约50%的案件没有提供相关证据,仅用当事人自我陈述。而那些有举证的案件中,证据来源比较集中,且主要来自比较容易获取及保存的医疗机构证明和受害人直接收集的信息。同时,在这400份案件中,只有22.75%的案件被法院确认存在家庭暴力。
       *您可以告诉受害者如何更有效地取证,请点击查看:遭遇家暴,如何取证?
  • 很多受害者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表现为对环境过度警觉,反复做噩梦,或突然“回”到被暴力伤害的场景中,以及一些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心理创伤影响受害人的认知和行为,加大了他们主动维权的难度
       *您可以提供给受害者这些反家暴机构联系方式,很多机构提供心理援助,点击查看机构联系方式

惩罚,限制不够
即使报警,没有对施暴者有力有效的惩罚和限制,没有得到庇护和经济支持,受害者依旧难以保障自身安全:
  • 如果被申请者(施暴者)违反了保护令,将会按民事案件处理,处以1000元罚款或是15天拘留的处罚。
  • 只有当违规造成刑事伤害,才会被定义为刑事案件。只有法院可以处理违反保护令,警方不能因为施暴者违背保护令而逮捕TA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受害者面临的困境,提供实际的帮助,而不是质疑他们为什么没有离开。

本文内容整理自全国妇联权益部 公安部治安局联合发布《预防和制止力警察工作手册


上一篇:轻重伤鉴定标准
下一篇:遭遇家庭暴力可以提供帮助的机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