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楚辞
第三节 诗文
第四节 词
第五节 曲
第一节 概说
一.怎样讲集部
(一)分类方法:
1.《四库提要》: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类
2.《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屈原、陆贾、孙卿等赋、歌诗)
3.《隋书·经籍志》:屈原等“楚辞”、别集、总集。(讲诗文评放在总集里)
4.南宋末年《直斋书解题》:开了歌词类、文史类(诗文评+史评)
5.宋《四库提要》:别集、总集、诗文评、成立词曲类(词则改称词集、词选和词话,都放在词曲类里,曲则更不分别集、总集和曲话。这些也都需要调整。)
6.黄永年:楚辞类、诗文类(下分总集、诗文评)、词类(下分总集和汇刻、词评、词谱词韵)、曲类(下分散曲总集、戏曲汇刻、曲评、曲谱曲韵),按此分类来讲说。
(二)相关名词含义
1.别集:把个人的诗文编集成为别集,起源于东汉。
2.总集:选抄各家诗文编成总集,开始于晋人。又称为《流别》。
(三)参考书:没有合适的。
第二节 楚辞
一.楚辞的重要注本
(一)宋代及宋代以前的,有:
1.《楚辞章句》十七卷,东汉王逸撰。
(1)作者:王逸事迹见《后汉书·文苑传》。
(2)内容:其先刘向编集题为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题为宋玉的《九辨》《招魂》,题为景差的《大招》,加上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以及刘向自作的《九叹》,成为《楚辞》十六篇。王逸再加自己所作的《九思》并全部作注,在每篇篇首还写了解说,成为这《楚辞章句》十七卷。
(3)优点:这是《楚辞》最早的编注本,保存了很多较古的训诂。尽管今天从文艺学、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所解说的未必都允当,有些篇章是否真出于屈原、宋玉、景差之手也成问题,但仍是研究《楚辞》的第一部必读书。
2.《楚辞补注》十七卷,南宋洪兴祖撰。
(1)作者:洪氏事迹见《宋史·儒林传》。
(2)内容:其书当成于南宋初年,是用多家传本对王逸的《楚辞章句》作校勘并撰写补注,即先列王注于前,再疏通证明并补王注之缺。
(3)优点:明清时其书较单有王注的《楚辞章句》更为通行。
3.《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南宋朱熹撰。
(1)内容:这是对《楚辞》的一次新编新注。其中《集注》只从题为屈原的收到淮南小山的,东方朔到王逸的都删去不收,同时又在《惜誓》外增加了也是贾谊所写的《吊屈原》和《服赋》。《后语》则从前此晁补之编集的《续楚辞》《变离骚》两书中选取了从荀子的《成相》《危诗》到北宋吕大临的《拟招》共五十二篇作品。《后语》从张衡《思玄赋》起就没有作注,篇前的解说有些也直用晁补之的,没有自己重作。
(2)优点:《集注》则每篇都重写解说重作新注,有些不免承用王逸、洪兴祖的旧说,但多数是朱熹的新见解,这和宋人解经之不同于汉人同样显示了学术之在进展。至于《辩证》,也是批驳旧说并提出新见解的,只因文字较长,不宜夹人注中,就另行撰写了两卷。因此,在读了《章句》和《补注》后,再读一读此书对开阔思路大有好处,尽管今天有些更新且好的看法超过了此书。
(二)清人注本,有:
1.《山带阁注楚辞》六卷、《楚辞余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卷,清蒋骥撰。其书成于康熙时。
(1)内容:《余论》是驳正《楚辞》旧注并考证典故,《说韵》是对《楚辞》用韵提出自已的见解。
(2)优点:特点是探索屈原的事迹和《楚辞》的地理,绘出五幅地图以明屈原的行踪,然后据以给《楚辞》作新注,虽间或有穿凿附会之处,仍颇多可取。
2.《屈原赋注》七卷、《通释》二卷、《音义》三卷,清戴震撰。是戴震早期的著作。
(1)优点:这是用汉学家的手法来注传屈原所作《离骚》至《渔父》,《通释》则分释山川地名和草木鸟兽虫鱼。
(2)传本:乾隆二十五年刊刻时《音义》借给汪梧风署名,光绪十七年广雅书局刻本则全部题“休宁戴震撰”,恢复了本来面目。
第三节 诗文
一.诗文总集
(一)既选诗又选文的:
1.《文选》六十卷,萧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唐李善注。
(1)内容:选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分编为三十八类三十卷,唐高宗显庆时李善作注才分成六十卷,也通称为《昭明文选》。
(2)真伪问题:
(3)优点:是研究梁以前我国文学的必读书,其时有名的篇章已多选录在里面。李善注也是公认的佳注,其中征引的古籍颇有后来失传了的,还可作辑佚校勘之用。
(4)传本:今通行的本子以清胡克家仿宋刻附《考异》的为最好。李善以后在玄宗开元时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为之注,称五臣注,但总的说来仍不如李善注,传世有南宋建阳刻本作三十卷,今在台北中央图书馆,已影印。又有将李善注和五臣注编在一起成为《六臣注文选》六十卷的,《四部丛刊》影印的南宋建本就是这种“六臣注”。
2.《文苑英华》一千卷,北宋李昉等奉敕编,太宗雍熙四年书成进呈,和《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合称北宋官修的四大书。
(1)内容:它上续《文选》,编录梁末到唐代的诗文,尤以唐代的为多,门类则因文体增多也就更多于《文选》。
(2)优点:其中编集的唐人诗文有些已无别集传世,多凭此书保存着;即使有别集,此书也可供校勘之用。这就是此书在今天的功用。
3.《唐文粹》一百卷,北宋姚铉编,时在宋真宗时
(1)内容:是从《文苑英华》里挑选古体诗文分类编成,不录骈体文和近体律绝诗
(2)优点:反映自韩愈提倡古文之后,人北宋文体行将出现的大变化。
4.《古文苑》九卷。
(1)内容:相传是北宋孙洙从佛寺经龛中所得的唐人藏本,录东汉至南齐的诗文,但文字多同于《艺文类聚》《初学记》经过删节的引文,可见编集的时代不可能早于唐初。南宋孝宗淳熙时韩元吉分编为九卷,理宗绍定时章樵注本分为二十一卷。
5.《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南宋吕祖谦奉敕编。
(1)内容:编选北宋诗文,分六十一类。其后通称为《宋文鉴》。
6.《国朝文类》七十卷,元苏天爵编。
(1)内容:编选元初至仁宗延祐时的诗文,分四十三类。其后通称为《元文类》。
7.《皇明文衡》九十八卷,明程敏政编。
(1)内容:编选明初至孝宗弘治时的诗文,分三十八类,有乐府、琴操,但无古体近体诗。
8.《明文在》一百卷,清薛熙编。
(1)内容:仿《文选》体例编选明代诗文。薛熙是清初古文家汪琬的门人,多以符合古文义法的入选。
9.《续古文苑》二十卷,清孙星衍撰,嘉庆时刊行。
(1)内容:搜集金石、传记、地志、类书中自周秦至宋元的诗文,分类选编,以续前此的《古文苑》
(2)优点:反映了其时汉学家好古之风。
10.《南宋文苑》七十卷、《外编》四卷、《作者考》二卷,清庄仲方编,道光时印行。
(1)内容:这是续吕祖谦只选北宋诗文的《宋文鉴》,专选南宋诗文,分五十五类
(2)优点:诗只选古体不录近体,文崇尚理学家之作。
(二)单选诗的:
明朝及明朝以前的:
1.《玉台新咏》十卷,萧梁徐陵编。
(1)内容:前八卷为自汉至梁的古体五言诗,卷九为歌行,卷十为五言二韵之诗。其中以宫体艳词为多,但也有一些名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始见于此书。
(2)优点:其保存作品之功,不亚于《文选》。
2.《才调集》十卷,前蜀韦觳编。
(1)内容:每卷选唐诗一百首,十卷多至一千首。
(2)优点:现存选得多的唐诗,所选承晚唐风气,多秾丽之作。
3.《西崑酬唱集》二卷,北宋杨亿编。
(1)内容:是杨亿、钱惟演、刘筠以及李宗谔、陈越等共十八人,在真宗景德中唱和的诗集。集中所载都是模仿晩唐温庭筠、李商隐的五七言律绝诗,好用典故,人们称之为“西崑体”。
(2)传本:有清康熙时周桢、王图炜合注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周王注原刻本影印公世。
4.《唐百家诗选》二十卷,北宋王安石编。
(1)内容:是王安石和宋敏求“同为三司判官时”,宋“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请王安石“择其精者”编成的。共选编了一百零四家的诗,但李白、杜甫等大名家都未入选。王安石另行选编了杜甫、韩愈、欧阳修、李白的诗为《四家诗选》,所以给此外的这一百零四家选编了《唐百家诗选》,让人们得以大体窥见唐诗的全貌。
(2)优点:至于所选的和后来明清人所选的唐诗很不一样,则自体现了王安石的见解,至少对开阔今天读者的思路有好处。
5.《乐府诗集》一百卷,南宋郭茂倩编,编成刊行于南宋初年。
(1)内容:内分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知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谣歌辞、新乐府辞十二类,编集先秦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和歌谣。
(2)优点:每题以古词居前,拟作居后,所作解题尤为详博,是研究古代乐府和歌谣者必备必读的文献
6.《万首唐人绝句》一百零一卷,南宋洪迈编。编集于孝宗淳熙时。
(1)内容:计七言绝句七十五卷,五言绝句二十五卷,末附六言绝句一卷,
(2)史料价值:多采自唐人别集及传记、小说,为凑足万首之数,也有误收非唐人的,排列也未尽按时代先后。
(3)传本:明赵宦光加以整理重编为四十卷,万历三十五年刊行。清初王土祯又选编为《唐人万首绝句选》七卷,较通行。
7.《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编。
(1)内容:是金亡后所编选的金一代之诗,分甲乙丙丁等十集,作者都有小传,并略施评论。
(2)优点:《乐府》选金人所作词,是研究金人诗词的要籍。
8.《列朝诗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编。
(1)内容:是明亡后所编选的明代之诗,计乾集二卷,甲集前编十一卷,甲集二十二卷,乙集八卷,丙集十六卷,丁集十六卷,闰集六卷,仿《中州集》之例,作者都撰小传并有评论,顺治时刊行。乾隆时与钱氏所有著作一并列为禁书,但仍有印本流传。
9.《明诗综》一百卷,清朱彝尊编。
(1)内容:也是在康熙时编选的明一代之诗。但以思夺《列朝诗集》之席,所撰作者小传,及传后附所撰《静志居诗话》,就每与钱氏立异。
(2)史料价值:其实朱氏诗学并未胜过钱氏,所收诗有时还被改动字句。徒以钱书遭禁,此书遂得风行一时。
10.《宋诗钞》初集一百零六卷,清吴之振、吕留良编。
(1)内容:目录开列百家,实收八十四家,也仿《中州集》等之例,作者都有小传,康熙十年刊行。
(2)传本:其后曹廷栋编《宋百家诗存》二十卷,补《宋诗钞》之缺。管庭芳、蒋光煦又辑《宋诗钞补》,民国四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宋诗钞》时曾附印。
11.《元诗选》首一卷,《初集》甲至壬九集,《二集》甲至丙、戊至壬八集,《三集》甲至丙、戊至壬八集,清顾嗣立编。
(1)内容:康熙时刊行,有作者小传。《元诗选癸集》十集,清顾嗣立编,席世臣补均收零星篇章,嘉庆三年席氏刊行。
清一代之诗,尚未有如《宋诗钞》《元诗选》《列朝诗集》式样的大型选本。
通行的诗选读本:
1. 《唐诗三百首》六卷,清蘅塘退士孙洙编,乾隆时刊行。
(1)内容:分体编选唐诗三百十首,与康熙时吴乘权等的《古文观止》,同为初学者的通俗读本。
(2)优点:《古文观止》是为科举考试撰写八股文的需要而编选,《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却真多属传诵的名篇,所以至今仍流行不废。
2.《唐诗别裁》二十卷,清沈德潜编,乾隆时刊行。
(1)内容:分类编选唐诗一千九百余首。
(2)缺点:沈氏论诗崇尚“温柔敦厚”的诗教,所加评语颇多陈腐之见,不足为典要。
3.《古诗源》十四卷,清沈德潜编,乾隆时刊行。
(1)内容:编选上古至隋的诗和歌谣。
4.《宛邻书屋古诗录》十二卷,清张琦编,嘉庆二十年刊行。
(1)作者:张琦是汉学家兼阳湖派古文家、常州词派作家张惠言之弟。
(2)优点:这选本自多学术意味,价值在《古诗源》之上。
(三)单选文的:
1.《古文观止》
2.《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清姚鼐编。
(1)内容:分类编选《战国策》《史记》、两汉、唐宋八大家以及明归有光、清方苞、刘大櫆的古文
(2)优点:是学习桐城派古文的必读书。
(3)传本:嘉庆时康绍镛刻七十四卷本有圈点,道光五年吴启昌刻七十五卷本删去圈点,光绪二十七年李承渊刻七十五卷本恢复圈点并附校勘记。胜康、吴两刻。光绪时又出了两种《续古文辞类纂》,王先谦的三十四卷,一遵姚选规范;黎庶昌的二十八卷,不受姚选约束。
3.《七十家赋钞》六卷,清张惠言编。
(1)内容:编选屈原至庾信七十家辞赋。
(2)传本:道光元年康绍镛刻本。
4.《骈体文钞》三十一卷,清李兆洛编。
(1)内容:按文体分编战国至隋的骈体文。
(2)优点:李氏也是阳湖派古文家,阳湖派古文之不同于桐城派者是要兼采骈体使其文字更光辉充实。
(四)尽收一代及几代之诗或文的:
1.《诗纪》一百五十六卷,明冯惟讷编。
(1)内容:其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诗,正集一百三十卷,收汉至隋诗歌;外集四卷,收小说杂记中的诗;别集十二卷,收对古诗的评论。
(2)传本:嘉靖、万历时两次刊刻,也通称为《古诗纪》。民国时丁福保据《诗纪》等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五十四卷,1983年中华书局又出版近人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都是要把先秦至隋的诗歌全部收齐。逯书的优点是注明所收诗的出处,但有的地方似还不及丁书,未能真做到后来居上。
2.《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清严可均编。
(1)作者:严氏也是汉学家
(2)内容:此书除承用明季梅鼎祚《历代文纪》、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外,还从唐宋类书及其他古籍文献中广事搜辑,佚文残句,概不遗略,并注明出处
(3)优点:实是今日研究唐以前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资料宝库。
3.《唐音统签》一千零三十三卷,明胡震亨编。
(1)内容:书成于万历以后,分甲乙丙丁等十签
(2)优点:此书后来成为清人修《全唐诗》的依据之一,而诗话等是不收进《全唐诗》的,所以这单行的《唐音癸签》颇为研治唐诗者所重视。
(3)传本:故宫藏有全部,其中甲乙戊癸及丙之卷八七至九二、九六至一七一、丁之卷二一二为刻本,其余由范希仁在清初据原稿抄配。但即使甲乙签的刻本外间也无流传,有刻本流传的是集晚唐及馀闰的戊签和集诗话等的癸签。
4.《唐诗》七百一十六卷一百十九册,清钱谦益、季振宜合编。
(1)内容:用清初时易得的明刻《唐百家诗集》《中唐十二家诗集》《唐诗纪》、清初刻《中晚唐诗纪》及多种唐诗总集别集,剪贴编集而成小传也多用两《唐书》《唐诗纪事》及总集中小传、别集之序言等剪贴并施加笔削。
(2)传本:稿本曾经蒋祖诒、刘体智递藏,抗战时归中央图书馆,今在台湾。是1976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影印公世,称《全唐诗稿本》。
5.《全唐诗》九百卷,清康熙四十四年三月校阅刊刻官曹寅在扬州设“全唐诗局”,校对官彭定求等人纂修,四十五年十月成书,四十六年冠以御制序,《四库提要》遂称之为《御定全唐诗》。
(1)内容:分十函,每函十册,合计九百卷,但没有通排卷数,所以引用起来应称第几函第几册。这书是以上述钱、季二氏的《唐诗》,再参考《唐音统签》编辑,新修的《全唐诗》却一概把出处抹掉,连小传也不注出处,并全删考证,使小传只剩下简单的一两句,弄得人们不知其根据来历。
(2)优点:实在还不如钱、季《唐诗》和《唐音统签》。只因通行易得,大家也就对付着使用。
6.《全金诗》七十四卷,清郭元钎编,因为有康熙五十年御制序,所以《四库提要》也称之为《御定全金诗》。
(1)内容:是以元好问《中州集》为基础扩编成的书,《提要》说:“所增之人,视旧加倍,所增之诗,视旧三倍,仍存好问之小传,而取刘祁《归潜志》以拾其遗,别题曰‘补’,又杂取《金史》及诸家文集说部,以备考核,别题曰‘附’,元钉有所论说,亦附见焉。”
(2)优点:研治金朝文史自也可利用。
7.《全唐文》一千卷,清嘉庆时奉敕编,以徐松为首的提调兼总纂官当为实际编撰者。
(1)内容:以清宫所藏《唐文》一百六十册为基础,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别集及其他书籍广事搜集,成此作者三千零四十二人,收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的大书。
(2)优点:最可贵的是编集时利用了《永乐大典》,如李商隐的文集久已失传,清前期传本注本李氏《樊南文集》,是从《文苑英华》抄出的,编《全唐文》时又从《永乐大典》抄得佚文二百零三首,同治时钱振伦等据以编成《樊南文集补编》并作笺注。今《永乐大典》残存无几,亏得在《全唐文》里保存了这些唐文。
(3)缺点:和《全唐诗》一样,都是小传太简略,并且不注出处,所收文章也不注出处。其中收了少量的伪作
(4)传本:近年来唐以后的全诗全文已多在编集中,如北京大学编《全宋诗》,四川大学编《全宋文》,北京师范大学编《全元文》,复旦大学编《全明诗》《全明文》。其中《全宋诗》已编成全部出齐。
二.诗文评
(一)诗文评大书和“纪事”
1.《文心雕龙》十卷,萧梁刘勰撰,此书实成于齐末。
(1)作者:刘勰传见《梁书》《南史》。
(2)内容:其书“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论文章体制,“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论文章工拙,合“序志”一篇为五十篇。
(3)优点:在文学上的价值论者已多,这里就不再赘说。
(4)注本:通行有清黄叔琳撰《文心雕龙辑注》,近人范文澜也撰有《文心雕龙注》。
2.《诗话总龟》前集五十卷后集五十卷,北宋阮阅撰,其书撰成于徽宗宣和五年。
(1)内容:原名《诗总》,又名《百家诗话总龟》。止分十卷,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经人增改刊于闽中,作《诗话总龟》前后集各五十卷。
(2)优点:其书采集诸家诗话小说二百种,分门别类注明出处,便于查阅引用。
(3)传本:明嘉靖二十四年宗室月窗道人刻本的前集又改为四十八卷,全书亦多窜改,幸有未经窜改前集仍为五十卷的明抄本及校本传世。《四部丛刊》所影印则仍为月窗道人刻的本子。
3.《苔溪渔隐丛话》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南宋胡仔撰。书成于绍兴时.
(1)内容:继阮阅之书而作,自序称阅所载者皆不录。体例则不从阮书之分类而改为以作者时代为先后,上起《国风》、汉魏六朝,下讫南渡之初。所采诸家诗话评论也注明出处,并多有胡氏辨证之语。
(2)优点:北宋以前诗话,大体备见于此胡、阮两书。
4.《诗人玉屑》二十卷,南宋魏庆之撰。有理宗淳祐时黄昇所撰序。
(1)优点:书中录南宋人诗话较为齐备,与《苕溪渔隐丛话》所录北宋诗话合着,可了解宋诗的全貌,明其如何变化。
5.《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南宋计有功撰。
(1)作者:计氏南宋初年人
(2)内容:此书收集唐诗人一千一百五十家,按年代先后编排,或录其名篇,或记其本事,兼详其爵里。
(3)优点:唐人诗集不传者,多赖此书存其一鳞半爪,为唐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全唐诗》亦曾从此书取材。
(4)传本:
6.《宋诗纪事》一百卷,清厉鹗撰。
(1)作者:厉鹗本是诗人,又熟于宋代史事
(2)内容:此书继《唐诗纪事》而编撰。作者仍按时代编排,而于名下首详爵里,再选录诗篇并记述作诗本事,亦间录无本事之诗及无关诗之事。
(3)优点:对了解作者其人仍有用处,是研究宋代文史的必备书。
(4)传本:清光绪时陆心源又撰有《宋诗纪事补遗》一百卷、《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四卷。
7.《元诗纪事》四十五卷,近人陈衍撰。
(1)内容:体例仍同《宋诗纪事》但多搜辑散见于诗话杂记中的元诗及其本事、评论
(2)优点:与《宋诗纪事》多采本集且收无本事之诗者不同。
8.《明诗纪事》一百八十七卷,近人陈田撰。
(1)内容:分甲乙至庚辛共八签,多取之于本集,无本事可稽者亦常收录。
(2)优点:辛签所录明遗民诗,可补《明诗综》缺漏。
9.单种诗话:《历代诗话》,清何文焕编。
(1)内容:收有萧梁钟嵘《诗品》至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共二十七种,附何氏《历代诗话考索》一种,乾隆十五年刻本。
10.单种诗话:《历代诗话续编》,近人丁福保编。
(1)内容:有唐孟棨《本事诗》至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共二十八种,民国五年丁氏排印本。
第四节 词
一.词总集和汇刻
(一)含义:词总集:词选以及把一代之词统收在一起的词总集。
(二)著名的五代宋人词选:
1.《花间集》十卷,后蜀赵崇祚编。
(1)内容:此书收录晚唐五代作家十八人所作词五百首,是第一部词的总集。
(2)优点:文人作词起于晚唐,早期的词多凭此书保存下来,研究词学、研究用于歌唱的早期词篇,多要凭借此书。
2.《尊前集》二卷,编者不详,当出宋以前人之手。
(1)作者:前人怀疑它是明万历时刊刻此书的顾梧芳所自行编集,但并无确据。
(2)内容:收录唐五代作家三十四人所作词二百余首
(3)优点:可补《花间集》之不足。
3.《乐府雅词》三卷《拾遗》二卷,南宋曾慥编。
(1)内容:编选宋词作家十四人的作品。
(2)优点:其中有“转踏”的《调笑》《九张机》和“大曲”的《道宫薄媚》等曲,是研究唐宋歌舞的重要资料。
4.《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十卷《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十卷,南宋黄昇编,因为黄昇号花庵,所以也通称为《花庵词选》。其书成于理宗淳祐时。
(1)内容:《唐宋诸贤》选录唐五代北宋人词,《中兴以来》选录南宋人词,最后附录黄昇所作。
(2)优点:去取谨严,并附有词人简历和评语,是全面了解唐宋词的较好读物。
5.《草堂诗余》前集二卷、后集二卷,不著编者姓氏。
(1)内容:所收录的宋词为多,间有唐五代之作,分春景、夏景、天文、地理、人物等门类编排,必是南宋书坊中编印了作为歌女歌唱或文人模拟之用的
(2)优点:所收作品往往雅俗杂陈,和黄昇的《花庵词选》不是一个档次。
(3)传本:元至正刻本在前后集之前都有“建安古梅何士信君实编造”一行,这何士信可能即是此书的编造者。此书到明嘉靖时又出现改按小令、中调、长调排列的《类编草堂诗余》四卷本,题武陵逸史编次,则是因为明代歌唱已不用宋词,所以用小令等字数多寡改排以便检读,并附加注释,在词后还常附有旧时的词话。
6.《绝妙好词》七卷,南宋周密编。
(1)内容:编选南宋词人一百三十二家的作品
(2)优点:周密本人就是词的作家,所以一般认为选得精当。
(3)传本:清查为仁、厉鹗撰《绝妙好词笺》,详注词人爵里、词篇本事及有关佚闻、评语。其后余集及徐楙又搜集有关词篇并加笺注,各成《绝妙好词续钞》附查、厉笺本之后。
(三)元明二代词学不振
(四)清朱彝尊“浙派”(写文人之词)、清张惠言“常州派”(有寄托之说)。
1.《词综》三十卷《补遗》六卷,清朱彝尊编,汪森增定。
(1)内容:编选唐宋元词人六百余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2)传本:其后王昶续辑《补遗》卷,又辑《明词综》十二卷、《国朝词综》四十八卷、《国朝词综二集》八卷。最后黄燮清又辑《国朝词综续编》二十四卷,丁绍仪又辑《国朝词综续编》五十八卷《续补》八卷。但王昶以下的多种选本人们很少读,读的仍是《词综》原书。
2.《词选》二卷,清张惠言编。
(1)内容:编选唐五代宋词四十四家一百十六首,并酌加评注。《附录》一卷,清郑善长编,编选张惠言等同时十二人所作词六十三首。
(2)传本:嘉庆二年刻本即刻此两种。道光十年张惠言弟张琦刻本则又增入其外孙董毅所编《续词选》二卷,录张氏《词选》未收的唐五代宋词五十二家一百二十二首,但有人认为不如张选精审。
3.《词辨》二卷、附《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清周济编。
(1)作者:周济也是常州词派的重要人物
(2)优点:此唐宋词选本,论者认为更精于张惠言《词选》。
(3)传本:道光二十七年刊行,光绪时又有附谭献评语的刻本。
词汇刻
(一)含义:词丛刻:把多种词集汇合刊刻的。
(二)相关著作:
1.毛晋汲古阁编刻的《宋名家词》
(1)缺点:编刻《宋名家词》六集六十一家,自有保存若干词集之功,却不尽精审。
2.《彊村丛书》,近人朱祖谋编。
(1)作者:朱氏是清季词学大师
(2)内容:此丛书编刻唐宋金元的词总集五种、别集一百七十四种,都经他精心校辑,好些并附上校记。
(3)优点:是可以凭信的善本,最受研究词、读词者重视
欲尽收一代之词的,有:
1.近人唐圭璋编的《全宋词》,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重印增订本。
二.词评
(一)《词源》二卷,南宋张炎撰。
1.内容:上卷讲音律及唱曲方法,并附形似歌诀的《讴曲指要》;下卷讲作词原则,主张雅正,要协律要清空。
2.优点:张炎本人即词的作家,因此这书成为词学的重要文献。
3.传本:清末词人郑文焯撰《词源劃律》二卷以解释其上卷,近人蔡桢又撰《词源疏证》二卷释其上下卷。
(二)《词苑丛谈》十二卷,清徐钪撰。康熙二十七年刊行。
1.内容:其书搜集唐五代至明清的词家故实,分体制、音韵、品藻、纪事、辨正、谐谑、外编七门。
2.优点:甚得人们重视。
3.传本:缺点是所有资料都不注出处,近人唐圭璋为此作了校注,利用古籍一百五十二种,将其出处一一注出,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自此这大量资料可供引用,唐氏实可称徐书之功臣。
(三)《词林纪事》二十二卷,清张宗橚撰,乾隆四十四年刊行。
1.内容:是搜集唐五代宋金元的词林故事,仿照厉鹗《宋诗纪事》的办法,编撰的词的纪事书。按时代先后编排作家,先详其爵里事迹,再列出所作词篇与有关事实,间有考证、评语,以及述所见传本之异同优劣。末附张炎《乐府指迷》即《词源》之下卷,及南宋陆韶的《词旨》、清人许昂霄的《词韵考略》。
三.词谱词韵
(一)《词律》二十卷,清万树撰。康熙二十六年刊行。
1.内容:收唐五代宋元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校订平仄音韵,句法异同。
2.优点:颇能纠正前此词谱的错误。
3.注本:至同治时徐本立又撰《词律拾遗》八卷,补万书未收之调一百六十五,未备之体三百一十六。杜文澜撰《词律校勘记》二卷,又于徐氏《拾遗》之外得五十五调,撰《词律补遗》一卷,光绪二年杜氏刻万氏《词律》以《校勘记》附人原书,并购得徐氏《拾遗》原版,还附刻《补遗》,为最便使用的本子。
(二)《词林正韵》三卷、《发凡》一卷,清戈载撰。戈氏本人为词家,撰此《词林正韵》于道光元年刊行,讫为填词者遵用。
第五节 曲
一.散曲总集
(一)含义:
1.曲的含义:曲是继词而起的韵文文学作品,有单独演唱的散曲和戏曲之分,又有南曲与北曲之分。
2.南曲:南曲是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曲调的统称,宋南渡后在温州出现的戏曲中的南戏(也叫戏文)和明清时的传奇戏,所唱都以南曲为主。
3.北曲:北曲则是宋元时北方戏曲、散曲所用曲调的统称,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所唱都用北曲,明清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
(二)相关散曲总集(散曲的总集即选本)
1.《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九卷,元杨朝英编。
(1)内容:散曲集,简称《太平乐府》,前五卷为小令,后四卷为套数,选录关汉卿以下八十余家的散曲,依宫调编排
(2)传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刻(实为明刻)本。
2.《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前集五卷、后集五卷,元杨朝英编。
(1)内容:散曲集,简称《阳春白雪》,选录元人六十余家的散曲。
(2)传本:有清光绪三十一年徐乃昌影元(实为明)刻本,收入所刻《随庵徐氏丛书》。
3.《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三卷,散曲集,简称《乐府新声》,不著编者姓氏。
(1)内容:上卷为套数,中下卷为小令,选录作品有姓氏者二十余家。
(2)传本:有《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元刻本。
4.《雍熙乐府》二十卷,明郭勋编。
(1)内容:散曲戏曲集,选录金元明人作品,除南北散曲外,兼收南戏、杂剧的曲文和时调小曲。
(2)传本:有《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
二.戏曲汇刻(戏曲没有总集选本,只好讲汇刻)
(一)《古本戏曲丛刊》,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辑。
1.已出版的有:
(1)初集,1954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收元杂剧二种四部,明杂剧三种,宋元戏文及明传奇九十四种。
(2)二集,1954年至195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收明传奇一百种。
(3)三集,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收明及明清之交传奇一百种。
(4)四集,1958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收元杂剧兼及明初杂剧三百七十六种。
(5)九集,1964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本,收清内廷大戏《封神天榜》等十种。
(6)五集,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收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传奇和明清之交传奇。
(7)此外,计划中六集收乾隆朝传奇,七集收嘉庆、道光朝传奇,八集收咸丰至光绪四朝及辛亥革命初期传奇,十集收清内廷大戏和庆典承应剧本,十一、十二集收明清以来杂剧,十三、十四集收各集缺失。
三.曲评
(一)《录鬼簿》二卷、《续编》一卷,《录鬼簿》元钟嗣成撰。
1.内容:历述元杂剧散曲作家,备详其爵里作品,并兼述金作家姓名。《续编》不著撰人,记述元末明初杂剧散曲作家的爵里作品和作者不详的作品。
2.优点:二者都是研究杂剧散曲的重要依据
3.传本:有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天一阁旧藏明抄本。又有无《续编》题为《新编录鬼簿》的,也作二卷,但较天一阁本简略,有清康熙四十五年曹寅刻《楝亭十二种》本。
四.曲谱曲韵
(一)《太和正音谱》二卷,明朱权编。
1.内容:选录北曲曲牌三百余,是现存最早的北曲曲谱,并附记元明杂剧作家姓名、作品以及戏曲术语等。
2.传本:有民国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涵芬楼秘笈》第九集影印明洪武刻本的影抄本。
(二)《中原音韵》二卷,元周德清撰,有泰定元年自序。
1.内容:其书据元北曲用韵分十九部,每部字均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排列,以入声分派入阳平、上、去,变更了《切韵》以来韵书的体制。
2.优点:其后北曲的撰作演唱,正音咬字,多以此书为依据。
3.传本:有1978年中华书局本。
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版本学,即引论、版本鉴别和版本史、版本目录。欢迎大家关注读不懂书屋和b站up主以梦为鹿515~请联系微信号:dubudongshuwu(拥抱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