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简体 繁體

     

[西游记] 《西游记》交流笔记6:猪八戒形象的原型及演变

[复制链接]
查看318 | 回复0 | 2023-7-1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前情提要】:

       此篇内容来自于2021年1月20日雪岩在《西游记》交流会中的ppt,题目是“猪八戒人物形象的演变”。因本篇内容是从ppt上转化来的,没有主讲人的讲述,内容可能显得逻辑性不强。因此与其将本篇内容看作是一篇文章,不如将其视为大纲+相关资料的梳理,诚盼能对爱好者有所帮助~

       ps:参考材料见篇末~


                 


                                              一、猪八戒形象原型


(一)本土说 


1.三国时去西域求法的僧人朱士行

6e1dd9702ee3f31fe79c49cd76e10ca5.png

朱士行人物图

4474301c819d3234c8bfeceb0691ec1d.png

北宋 朱士行取经浮雕 杭州西湖飞来峰

        杭州佛教协会编的《灵隐》里提道:“朱八戒传说是三国时往西域求法的第一僧人朱士行。” (刘荫柏著 . 西游洞天 [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120.)

       朱士行,法号八戒,是我国第一个受戒的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个上西域求法的僧人,明朝时为了避皇上名讳,故将朱改为猪。但是,目前这一说法无确切的论据。(孙雨飞.《西游记》中猪八戒原型综述[J].戏剧之家,2020(16):191-192.)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驴行者

        杨光熙在《< 西游记 > 中猪八戒的形象前身是驴》中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驴行者是猪八戒的前身。首先,他从人员构成的角度进行论述。他根据“征实”的原则,《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除唐玄奘外,具体描写的形象共有 3 人,分别是深沙神、猴行者与驴行者,根据人员构成相对应原则可知,猪八戒的前身就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驴行者。其次,从创作规律来看,他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驴行者’这个角色的塑造虽然着墨不多 , 但是故事十分精彩……在后来接着讲下去的取经故事中以某种形式出现。”

       接下来杨光熙论述了为什么在《西游记》中用猪八戒代替驴行者这一形象,他讲述了两点,一是猪比驴有更丰富的精怪故事;二是取经故事的发展需要驴行者表现出好色的恶行,猪的形象比驴更具有这样的特性,这一特性在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杨光熙从创作规律和人员构成角度来追溯猪八戒形象的源头。

3.  古神话中黄河之神——河伯冯夷。

4f41726fbb345cbaf9e136743bc38bba.png

陈少梅《河伯图》

依据有二:

        第一,古神话河伯冯夷的化身为猪(封豨、封豕),《西游记》内管理天河的天蓬元帅的化身亦为猪(八戒)。封豕为神兽,故而上应天象,是天上的星宿。《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渎。”古人把黄河看作天河,《古典录略》引《孝纬经》:“黄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河。”可见,天河是黄河的升天,而天蓬元帅则是河伯的升仙(“天蓬”本为道教仙官名,吴自牧《梦粱录》和元剧《锁白猿》中都曾提及)。

        第二,古神话中河伯和嫦娥是一对“怨偶”,小说中猪八戒和嫦娥亦有“情欲的纠葛”。龚文引坊本《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交待嫦娥的来历,说她原来是黄河河神河伯的新娶夫人,是宓国之女,名为宓妃(即洛嫔),小字嫦娥。后来,河伯新妇嫦娥改嫁羿,河伯索妻,被羿射杀。小说中的天蓬元帅猪八戒亦曾为嫦娥而受刑遭贬,与河伯为了洛嫔被羿射伤并无殊异之处。(  龚维英《猪八戒艺术形象的 渊 源 》, 见《文学遗产》增刊第15 辑。)


4.中国的猪怪故事演变而来:并封(屏蓬),母猪精、乌将军等

f039e351eaf4766fba79287937e7b87e.png

清 汪绂《山海经村》中的双头猪怪“并封”

       关于猪的神话,其实是古已有之。在《山海经》里,射日英雄后羿就和猪八戒的祖宗打过交道。《山海经》里还有一个两个头的猪怪,称为“并封”(或“屏蓬”)

ce2c7d58a77e8e66ce653ca90449b2c1.png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十八载“母猪精”故事云:“晋有一士人,姓王,家在吴郡。还至曲阿,日暮,引船上,当大埭,见埭上有一女子,年十七八,便呼之留宿。至晓,解金铃系其臂,使人随至家,都无女人。因逼猪栏中,见母猪臂有金铃。”吴郡的王公子,外出见一船家女子十七八岁,便留宿一夜,天明时,赠其金铃,系在手臂上,派人送她回家,她家里人却不认识她。就在此时,女子忽然不知踪迹。人们路过猪圈,却看到“母猪臂有金铃也”。同样的故事还见于唐代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此外,北宋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亦有此故事。就在《搜神记》里,还有一则《安阳亭书生》,也是写母猪精作怪的,不过已穿上了“皂单衣”,变得“斯文”一些了;但就其问什么答什么,“喑嗟而去”的“老实”态度而言,当更接近于后来的猪八戒一些。

62f1da10b15b3a3aab7481855f405cca.png

      这猪怪(神)的形象,跨过六朝,渐进隋唐,更有了深一步的发展,总的趋势是更加人格化,性格也愈趋鲜明。其代表作是唐人传奇小说中的《郭元振》(一名《乌将军》),见牛僧孺著《玄怪录》。郭元振年轻时路过一处大宅,听到有女子哭声,寻到女子,女子道:“妾此乡之祠有乌将军者,能祸福人,每岁求偶于乡人,乡人必择处女之美者而嫁焉。”郭元振听后大怒,待乌将军来,郭元振拔刀剁了乌将军一只手,此时天色欲晓,“开视其手,则猪蹄也。”后来郭元振带领乡民追寻血迹,找到了乌将军的巢穴,原来它藏身于一座坟冢之内,“其中若大室,见一大猪,无前左蹄,血卧其地,突烟走出,毙于围中”,从此祸患得以根除,郭元振后来出将入相,所救的民女也嫁与了郭元振。
‍‍‍‍‍‍‍‍‍‍‍‍‍‍‍
       这之中“乌将军”的形象虽不见得十分鲜明,但比之母猪精的泛说,已大大进了一步:不但有形,而且有声;不但有声,而且故事情节也日趋完整。其构成猪八戒性格的主要特征(也是猪族的主要特征),在“乌将军”身上已经大体具备了:好色,“每岁求偶于乡人,乡人必择处女之美者而嫁焉”,颇有点类似猪八戒高老庄入赘,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他贪吃,一见鹿脯就忘乎所以,以致失了左蹄,负痛而逃;又很有点像猪八戒见了白骨精的香米饭、炒面筋,现出一副死活不顾的嘴脸。他愚蠢而不动脑筋,庙里突然出现了郭秀才,不加提防,反“喜而延坐”,终致于丧了性命。此颇类似猪八戒请观音菩萨被红孩儿所欺,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倒就拜。此外,其由猪而人、人而神的形象,也与猪八戒相去不远。猪怪的故事发展到这里,自然而然产生出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猪八戒,已是必然的了  。(旷源《闲话猪八戒》) 


(二)外来说


1.印度的佛经故事中的牛卧苾刍(陈寅恪)。

       陈寅恪认为猪八戒的原型来自于印度的佛经故事,即来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因缘》中的牛卧苾刍。天神为了避免出光王伤害牛卧,自变身为一大猪,出光王随后追逐这头猪,于是牛卧乘机逃走。这牛卧苾刍又是如何变为中国小说中的猪八戒呢?猪八戒下凡居住的地方是高老庄,在印度神话中这个故事发生在憍闪毗,“憍”与“高”音近,遂讹为高老庄。从佛经故事得知,出光王认为从洞窟中跑出的大猪为牛卧苾刍,而事实上此猪是天神所变。久而久之,后世讲经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再如《西游记》中猪八戒高老庄招亲,陈寅恪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故事文学在演变过程中由严肃趋于滑稽,由训诫变为讥刺,所以故事发生了改良,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追溯高老庄招亲故事的起源。(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演变》)


2.印度佛经故事中摩利支天菩萨的坐骑金色猪(陈炳良、郑明娳、黄永武)。

        00ae7adbcb1c1700d9b5bf5e823250a1.png

明 摩利支天像 北京法海寺壁画

39b9c2279b65503c250c9c352f27c830.png

清 摩利支天车舆模型与摩利支天像 首都博物馆藏

       在《西游记杂剧》第四本“妖猪幻惑”一出中,猪八戒出场时自称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玄奘译《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罗尼经》中,确有一只金色猪供菩萨骑乘。

黄永武在《猪八戒的由来》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说他在整理敦煌资料时,发现一张唐人所绘的图像,是斯坦因氏从敦煌石室中劫走的幢幡,幢幡上绘的是摩利支天菩萨,菩萨的脚踝前,有一头金猪,猪不是被踏着作车乘。在唐代画家的笔下,金猪已经是猪头人身的形象,两手架开,奔走飞快,造型非常活泼,正是法力无边的样子,那就是后代传说的猪八戒的雏形!所以在元代杨景贤所写的《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自称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这“御车将军”在小说家笔下遂变成西行取经时挑担的脚夫了。这张图像和密宗《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罗尼经》中记载不同的地方,就在猪的造型上。经中说菩萨坐在猪身上,还有猪车;但画像中的猪却是人身的立像。其余则画像与经文是一致的,比如这菩萨忿怒时头上有三张脸,每张脸上有三只眼睛,可以展现出八只六只或四只胳膊,头发竖立起来,满身炽焰像一团烈火。佛经中说,念这个菩萨的名号,就火不能烧,水不能漂,足以制止毒药,降伏冤家;又说如果修炼有成,可以隐身,可以变身相。这些神通,都是塑造猪八戒形象的灵感来源。(洪明宗.各家谈猪八戒的原型[J].文史杂志,2021(01):57-59.


3.印度神话:黑色的野猪乔宾陀、瓦拉哈,和黑色野猪的原身毗湿奴

48c650513c8c831c3cb8b6ed7ac8b845.png

毗湿奴的第三化身瓦拉哈Varaha

        印度神话说,当妖魔希罗尼亚克夏把大地拖进大海,毗湿奴为了拯救大地,便化身为一头野猪,潜入海底,与希罗尼亚克夏搏斗千年之久,最终将妖魔杀死,将大地女神昔弥解救出来。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中,这头黑色的野猪被称为“乔宾陀”: 毗湿奴曾下凡化身为野猪,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大地,并将大地重新驮起。因此,毗湿奴又被称为“乔宾陀”,意思是“发现大地者”。

         野猪瓦拉哈是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但它不是纯粹一头猪的形象,也不是中国神话中“人头猪身”的形象,而是“猪头人身”的形象,这有瓦拉哈的雕像为证。瓦拉哈是“猪头人身”的形象,《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是“猪头人身”,它与瓦拉哈的造型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显然它的原型就是瓦拉哈。另外,瓦拉哈力大无穷,而猪八戒也有很大的气力。譬如猪八戒变做一头大猪将七绝山稀柿衕的旧道拱开( 《西游记》第六十七回) 。猪八戒曾是玉皇大帝手下主管天河的天蓬元帅,在与水怪多次斗战中,他和沙僧都是能将,而孙悟空则远远不及。

       在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野猪化身瓦拉哈将大地女神从海底中拯救出来,是“英雄救美”,但瓦拉哈并不好色。猪八戒之好色,或许源自毗罗陀。当毗罗陀被罗摩的箭射中后,他说过一番忏悔的话: “……我曾迷恋过天女兰跋……”

        猪八戒长嘴大耳,肩扛九齿钉钯,迈步跟随,但他还没腆着大肚子———瓦拉哈从未腆着大肚子。(张同胜.试论猪八戒的原型为瓦拉哈[J].明清小说研究,2011(03):76-82.)


(三)混血说


金代产生,与女真族关系密切,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交流(张同德):

         张同德先生在《猪八戒、野猪战神与女真族》一文中提出猪八戒的形象产生于金代,并且与女真族关系密切。这个观点有三个证据:
         第一是全真教。《西游记》中的道教是全真教,而全真教是在金代兴起的,金末元初在全国兴盛。
         第二是天蓬。《西游记》中猪八戒是玉皇大帝亲封的天蓬元帅,但是“天蓬”本为道教仙官门,这个词最早见于六朝道教书《上清大洞真经》卷二:“次思赤气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过,结作三神,一神状如天蓬大将,二神侍立……”
         第三是颜色黑。据《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可知,金国在北方,完颜阿骨打穿黑衣,往北去,被称为水德真君。女真族汉化程度较深,从而认同汉文化,如黑色与北方、民族身份等关系的认同。
         在张同德看来,猪八戒是一头公野猪,公野猪凶猛好斗,是斗战神或勇猛精神的表征符号,韦勒斯拉纳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神话中的战神一般变化多端,但其他民族的战神大多为人形,然而波斯的韦勒斯拉纳战神常常化身为一头野猪。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深入,关于野猪的文化认同与融合促使了猪八戒形象的出现。他认为:“在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亚、东欧、印度等地的野猪战神的神话传说和崇尚野猪的文化流传至东土。……由于女真族已有数千年养猪的历史,以及这个族群在民习上对野猪的认可、喜爱和神化,于是在历史合力的作用下,西游故事说唱表演中才增添了猪首人身的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正是由于女真族的风俗文化与东西方野猪战神文化的交流,促使猪八戒在女真金国时期出现于西天取经队伍中。”张同德在这篇文章中认为,猪八戒的形象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张同德先生站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角度探索猪八戒的原型,为猪八戒原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角度。(张同德 . 猪八戒、野猪战神与女真族 [J]. 明清小说研究,2019(2)./孙雨飞.《西游记》中猪八戒原型综述[J].戏剧之家,2020(16):191-192.)



                                                              二、猪八戒人物形象流变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百回本《西游记》提供了大致框架与结构,其中已经有了三藏法师、猴行者、深沙神这三个形象,唯独没有猪八戒形象,猪八戒形象的前身在《西游记》平话第一次出现。


(一)《西游记平话》——朱八戒

       

       猪八戒形象的前身在《西游记》平话中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是“朱八戒”,而非“猪八戒”。但从具体的方面来看,《西游记》平话中的“朱八戒”就是百回本《西游记》猪八戒的前身。仅存的注释对“朱八戒”的描写少之又少,只提到了“黑猪精朱八戒”“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这里除“朱”是姓氏的朱,而不是“猪”之外,在很多方面都与百回本《西游记》中猪八戒相同或相似。

         首先,在仅存的《西游记》平话残文中提到了“黑猪精朱八戒”,这里的黑猪精与百回本《西游记》中黑猪精猪八戒的身份相同。百回本中多次描写猪八戒是个黑猪形象。黑猪形象的第一次描写是在高老的话语中,高老形容他是个黑胖汉,又说他大耳长嘴,脸就是个猪的模样,孙悟空对猪八戒的初印象也是个脸黑像猪的汉子。

        其次,西天取经的成员四人是基本一致的。从文字“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可以看出孙悟空、沙和尚、“朱八戒”共同保护师父唐僧,这与百回本《西游记》中师徒三人保护师父西天取经也大致相同。不相同的是徒弟三人的排名先后。百回本《西游记》的徒弟顺序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西游记》平话中的顺序是孙行者、沙和尚、“朱八戒”。同样是徒弟三人,只是顺序不同。


(二)《西游记杂剧》


       相比于《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中的猪八戒形象地位有所提高。《西游记》杂剧共六本二十四出,其中作者用整整四出来讲述猪八戒的故事,这四出共占全书的六分之一,可见猪八戒形象的重要性。《西游记》杂剧中徒弟三人的排名顺序与《西游记》平话记叙的顺序相同。在杂剧中,三个徒弟的出场顺序也是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猪八戒在第四本才出场,是师兄弟中的最后一个人,但却有一本四出的描写,从第十三出到第十六出,占比较大。在这四出中,作者对于猪八戒的细致勾勒,使得猪八戒形象不再只是《西游记》平话中所提到的“黑猪精”与“净坛使者”,而是有了相对丰富的性格特征,形象也变得相对鲜活生动。

1.好色性淫

        《西游记》杂剧中塑造了一个生动的贪图女色的“黑猪精”形象。猪八戒出场的独白中就体现了他的好色本能:“自离天门到下方,只身惟恨少糟糠。”因偷盗金铃而逃下凡间,猪八戒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女色。这不仅是猪八戒好色的具体展现,也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他介绍自己的出身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盗金铃后藏身于黑风洞里,“喙长项阔”“蹄硬鬣刚”勾勒出其丑陋的外貌。自称黑风大王,在听说了裴女与朱郎的故事之后,猪八戒便变化成朱郎的样子将裴女夺来做妻子,而抢裴女导致了后面整个故事的发生杂剧中的猪八戒与百回本中猪八戒的身份不同。在杂剧中,猪八戒是摩利支天部下的御车将军,偷盗金铃之后隐匿于凡间,吸收天地精华,最终成为了法力高强的猪精。相比之下,《西游记》杂剧中的猪八戒妖气十足,跟从唐僧去取经也是迫于战败的无奈。,在与二郎神大战时,二郎神劝他皈依观音他却回道:“别人怕你,偏我不怕你。”可见猪八戒没有丝毫皈依佛门的想法,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与百回本中猪八戒在本质上的不同。杂剧中的猪八戒被二郎细犬打败,走投无路才拜师唐僧,若不听从唐僧西天取经的建议,他只有死路一条。与百回本中猪八戒相比,杂剧中猪八戒的取经之路开始的并不情愿,这与百回本中收服其他妖怪的场景十分相似。正是由于杂剧猪八戒更加突出的妖性特点,没有了佛家束缚,他的好色表现的更加直白。猪八戒想娶裴女为妻,直接坦白说道:“只为巫山有云雨,故将幽梦恼襄王。”用法术变成朱郎的样子,对裴女说俏皮话,裴女直接道出了他的色心:“你不将经卷览,惟把色情贪。”师徒四人行至女儿国,猪八戒更是打破色戒,文中写到:“猪八戒吁吁喘,沙和尚悄悄声。上面的紧紧往前挣,下面的款款将腰肢应。”

       虽然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但猪八戒却无法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西游记》杂剧中就连孙悟空和沙和尚都没有摆脱好色的本性。杂剧中的猪八戒相比于百回本中的猪八戒来说,猪精妖怪的特性更加明显,好色特征也更加突出。他内心中没有戒律束缚,时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且把这种色心付诸于行动。由此可见,《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的动物性特征更明显。

2.法力高强

      《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与百回本《西游记》中猪八戒天蓬元帅的出身不同,他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摩利支天是佛教的菩萨,又名光明天母具光佛母,她法力高强,神通广大,念其名号或咒语就能够远离灾祸,是保护神的一种。摩利支天的佛像是天女形象,在各式各样的佛像之中,她都是坐在一只金色猪的身上,猪八戒就是摩利支天的坐骑。作为一个法力高强菩萨的坐骑,猪八戒拥有较高的法力,他的法力高强也可以从其自述 “自号黑风大王,左右前后,无敢争者”中窥探一二。

         杂剧猪八戒的法力高强,甚至超过了孙悟空。在百回本《西游记》中猪八戒是被孙悟空降伏,拜唐僧为师,并且在多次与妖怪的战斗中,展现出不如孙悟空的实力。在杂剧中,孙悟空并没有直接收服猪八戒,而是在师父被抓走后,直接听从裴女的话,请来二郎神及其细犬,猪八戒被二郎细犬咬住,才算是被打败了。孙悟空若是法力强过猪八戒,便直接去营救师父,而不是去请二郎神来救出师父。杂剧猪八戒的法力高强还体现在了唐僧对他的评价上,如第二十二出,参佛取经之中,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都无法再回东土,便只能圆寂,而后唐僧说道:“好箇猪八戒,神通世间大,已得除新害。”猪八戒圆寂之后,唐僧的这番话语深刻展现了杂剧猪八戒的神通广大,法力高强。


(七)影视剧中的猪八戒形象


许彰姿《中国影视作品中的猪八戒形象演变研究》:

我国影视作品中的猪八戒形象,最早出现在1927年出品的电影《盘丝洞》中。到2018年推出的《西游记之女儿国》,九十余年来,我国共诞生了43部塑造猪八戒形象的影视作品,其演变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本文根据猪八戒影视形象的内涵特征,将其演变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1927-1990年)、发展阶段(1991-2005年)、颠覆阶段(2006-2014年)、回归阶段(2015-2018年)。
1.初始阶段(1927-1990年)
这一阶段的猪八戒形象显然还属于概念化人物,具有较多的标签化特征,甚至比小说原著更明显。其更多地基于说《西游记》的动物本性:心智愚钝、身懒神昏、食肠如壑、色胆包天。
2.发展阶段(1991-2005年)
1991年到2005年的这段时期,西游题材影视作品与猪八戒影视形象进入了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西游题材的影视作品改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如《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为西游题材的开发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二,整体来看,八戒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在逐渐上升,从主要是配角地位变成了更多的主角地位,并且出现了完全以八戒为主角的电视连续剧,如《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三部作品,均围绕猪八戒来设置人物关系,安排剧情。其三,中国内地《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成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香港也引起了西游系列电视剧的制作风潮,出现了TVB版《西游记》第一部与第二部。其四,猪八戒形象的内涵更加丰富多样。这一阶段的猪八戒影视形象不再拘泥于小说原著,突破了动物的原始本性,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展现出丰富多面的性格,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于八戒的刻板印象。这一阶段的猪八戒影视形象展现了他丰富多面的性格
(1)增加机智幽默与灵活变通,如与师父、兄弟相处从呆傻、老实趋于机智甚至带有圆滑;与蜘蛛精等美艳女子相处时,从笨嘴拙舌变得幽默、煽情;重设人物关系,化敌为友。
(2)放大自私、爱占小便宜的性格,如爱占师父与兄弟的便宜,占天上尊贵神仙的便宜,占对自己深情厚谊者的便宜。
(3)突出灵活应变的特点,如通过灵活应变来维护团队完整性,通过灵活应变来战胜敌人,通过灵活应变博取爱人欢心。
从这些事例中可见,这一阶段的八戒不再是那个愚笨呆板的猪八戒,开始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与人性特征。
3.颠覆阶段(2006-2014年)
在此之前,西游题材已被多次改编,如何求新求变地塑造猪八戒的形象,满足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中人们的审美需求,成为一大考验。这就造成颠覆阶段的猪八戒形象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随着西游题材影视作品日益丰富,猪八戒形象更为多元,开始颠覆突出猪八戒妖性与暴行。其二,改编尺度前所未有,造成观众口碑呈两极分化。在颠覆阶段,塑造猪八戒形象的影视作品有8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与徐克执导的《西游伏妖篇》。在这些作品中,猪八戒的妖性得到释放与展现,主要表现在狭隘偏执,暴虐滥杀;报复社会,滥杀无辜;挑拨离间,意图杀师;面目狰狞,虚伪狡诈等四个方面。
4.回归阶段(2015-2018年)
颠覆阶段的猪八戒影视形象显得面目狰狞、心术不正,引起一定的争议。到了2014-2018年,八戒影视形象的塑造进入了回归阶段,呈现回归态势,即人性回归而更丰富鲜活。这一时期关于猪八戒的影视作品在形象方面又有了新的诠释与表达,猪八戒开始慢慢褪去了其神性与妖性的一面,展露出人性的光辉。这里既有人性的阴暗面一城府与小心思的算计,也有人性的光辉一面一对于师父和师兄弟情感的升华,同时八戒还开启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所以这一时期八戒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和真实,让观众们能够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这种形象之间的变化和发展。



               三、日本学界对猪八戒形象的研究


(一)研究方面 

目前,日本对《西游记》研究贡献较大的人物是中野美代子和矶部彰,他们在翻译《西游记》及其相关作品时,还对《西游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影视剧方面 


1.1978年版电视剧《西游记》
0702ed8517783bd39764f0a9c74c7906.png
日本1978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是日本影响最大的电视剧,由日本国际放映制作,渡边祐介、福田纯、山崎大助、黑田义之、池广一夫执导的神话电视剧《西游记》,主要根据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该剧中猪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本是天河的天蓬元帅,因爱慕玉帝恋人嫦娥已久(本剧设定),而借酒调戏,被玉帝贬下凡间,投了猪胎,在福陵山吃人为生。之后被观音点化,在高老庄被孙悟空收服,随唐僧西天取经。其形象特征是好色、贪吃,但不失可爱。

2.200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
50dc31bffd658c68fd40937025ef6cc9.jpeg
2006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日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最高时超过29%。该剧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由泽田镰作执导,香取慎吾、深津绘里、伊藤淳史等人主演。
伊藤淳史扮演的猪八戒是生于山猪一族的白猪,在山猪一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代表全族前往天竺,随着唐三藏西行。剧中八戒是个贪吃鬼、好色,常常被欺负,从小就是大家的笑柄,猪身人心,耳朵像猪。天生爱笑,但是忍耐力极强。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变成了五齿,增加了情感内容,在《温泉之国》中,一直因为自己的外貌极度自卑的猪八戒,意外地得到了温泉之国美丽的三公主春丽的大胆示爱,这段爱情深深鼓舞了八戒。在《妖怪之国》那一回里,八戒吃了使人怀孕的具有不可思议魔力的果实,而且也没有把婴儿打胎打掉,毅然决然地生下了一个猪宝宝并用心地哺育他成长,这孩子后来取名八恵。

【参考材料】:

[1]刘荫柏著 . 西游洞天 [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

[2]龚维英.《猪八戒艺术形象的渊源》.《文学遗产》增刊第15 辑.

[3]张同德.猪八戒、野猪战神与女真族[J].明清小说研究,2019(02):115-132.

[4]张丽,蓝青青.《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在日本的接受与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7):30-32.

[5]张同胜.试论猪八戒的原型为瓦拉哈[J].明清小说研究,2011(03):76-82.

[6]杨光熙.《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的前身是“驴”[J].学术月刊,2009,41(04):96-101.

[7]洪明宗.各家谈猪八戒的原型[J].文史杂志,2021(01):57-59.

[8]旷源.闲话猪八戒[J].《山茶》,1982(05).

[9]孙雨飞.《西游记》中猪八戒原型综述[J].戏剧之家,2020(16):191-192.


作者:雪岩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欢迎大家关注读不懂书屋和b站up主以梦为鹿515~

若想进“读不懂”交流会大群或每个交流会的小群,

请联系微信号:13436997669(拥抱不确定)



上一篇:《西游记》交流笔记5:沙和尚形象的演变
下一篇:《西游记》交流笔记7:从隐喻角度看《西游记》中的佛教术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