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简体 繁體

     

[左传] 《左传》交流笔记2:《春秋左传序》[1]

[复制链接]
查看154 | 回复0 | 2023-7-1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小tips:

原文:下划线。

红色:重要的、喜欢的。

蓝色:自己的看法。

绿色:不懂的、有争议的。

粉色:原来不懂,但是现在懂了。



       杜预,字元凯,是西晋文史学家和军事家。平生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算术、律令、工程诸科均有研究或著述。因多谋略,人称“杜武库”。尤精《左传》,自称有“左传癖”,撰有《春秋左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序》是杜预为《左传》作的一篇序文,讲述了《春秋》立名之由、记事之人、内容体例、孔子修经的理由、左丘明作传的理由、左传的体例等内容。理解《春秋左传序》的内容将会对理解《春秋左传》有很大帮助。


《春秋左传序》 杜预

(一)《春秋左传序》。

1. 本序的多个题目:“春秋序”,“左氏传序”,“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左氏传序”。{孔:非“释例序”}

2. 作者杜预的写作目的:序《春秋》名义、经传体例及已为解之意也。

3. 此序的大纲

此序大略,凡有十一段,明义以“春秋”是此书大名,先解立名之由。

自“春秋”至“所记之名也”,明史官记事之书、名曰“春秋”之义。

自“周礼有史官”至“其实一也”。明天子诸侯皆有史官、必须记事之义。

自“韩宣子適鲁”至“旧典礼经也”。言周史记事、褒贬得失、本有大法之意。

自“周德既衰”至“从而明之”,言典礼废缺、善恶无章,故仲尼所以脩此经之意。

自“左丘明受经於仲尼”至“所脩之要故也”,言丘明作传,务在解经,而有无传之意。

自“身为国史”至“然后为得也”,言经旨之表不应,须传有通经之意。

自“其发凡以言例”至“非例也”,言丘明传有三等之体。

自“故发传之体有三”至“三叛人名之类是也”,言仲尼脩经有五种之例。

自“推此五体”至“人伦之纪备矣”,总言圣贤大趣足以周悉人道,所说经、传理毕,故以此言结之。

自“或曰《春秋》以错文见义”至“《释例》详之也”,言已异於先儒,自明作《集解》、《释例》之意。

自“或曰《春秋》之作”下尽“亦无取焉”,大明《春秋》之早晚、始隐终麟、先儒错缪之意。

4. 《左传》的传播过程《左传》学的建立过程

贾逵《大史公十二诸侯年表序》云:“鲁君子左丘明作传。”据刘向《别录》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此经既遭焚书而亦废灭。及鲁共王坏孔子旧宅,於壁中得古文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於秘府,伏而未发。汉武帝时,河间献《左氏》及古文《周官》。光武之世,议立《左氏》学,公羊之徒上书讼《公羊》抵《左氏》,《左氏》之学不立。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府中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释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二弟子后,传闻之与亲见,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问向,向不能非也。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於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儒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於大常博士,责让之。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及歆创通大义奏上,《左氏》始得立学,遂行於世。至章帝时,贾逵上《春秋大义》四十条,以抵《公羊》、《穀梁》,帝赐布五百匹。又与《左氏》作《长义》。至郑康成,箴《左氏膏肓》,发《公羊墨守》,起《穀梁废疾》。自此以后,二传遂微,《左氏》学显矣。

5.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仓卒之难:汉武帝的幻觉为导火索,奸臣江充和宦官苏文等作祟,使汉武帝害死了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太子刘据、刘据的两个儿子、丞相公孙贺父子。最后汉武帝想明白了,又杀了江充和苏文。啧啧啧(吃惊[⊙o⊙])

(二)“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1.概括:自“春秋”至“所记之名也”,明史官记事之书、名曰“春秋”之义。

2.“春秋”这个名词,不见于经,只有传里有。孔子之前,便已存在“春秋”的名词了

3.五帝时候的史官所记未必叫做“春秋”,但是周朝每国的史记都叫做“春秋”。{孔:《礼记·内则》称五帝有史官,既有史官,必应记事,但未必名为“春秋”耳。据周世法则,每国有史记,当同名“春秋”。}

(三)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

1.概括:既辨“春秋”之名,又言记事之法。

2.事之所系,年、时、月、日四者皆具文也。史之所记,皆应具文,而《春秋》之经文多不具。

3.《春秋》中缺少年、时、月、日的原因:

(1)有月无时:仲尼备文,后人脱误

(2)有日无月:史文先阙,仲尼不改

(3)不书日。{孔说:“案经传书日者,凡六百八十一事:自文公以上,书日者二百四十九;宣公以下亦俱六公,书日者四百三十二。”}

A.久远遗落,不与近同

B.他国之告有详有略

总之,按照孔颖达的看法,仲尼不可能错就对啦。(讽刺)

4. 《春秋》不以日月为例。以日月为例的,只有二事。“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讽刺君恩薄)、“不书日,官失之也。”

5. 仲尼刊定日无褒贬,而此序言史官记事必系日月时年者,自言记事之体须有所系,不言系之具否皆有义例也。

(四)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1.概括:将解名曰“春秋”之意,先说记事主记当时之事。

2.事有先后,须显有事之年。

3.“春秋”的含义:春先於夏,秋先於冬,举先可以及后,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举二字以包四时也。

4.《春秋》有空时而无事者,一时无事则书首月。盖以四时不具,不成为岁,故时虽无事,必虚录首月,其或不录,皆是史之阙文。

ps:

《左传》交流会用书包括:

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 中华书局. 1990年版

2.沈玉成.《左传译文》. 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此版是在四部丛刊宋刻本《春秋经传集解》底本的基础上点校的)

5.杜预注. 四部丛刊本[再造善本]《春秋经传集解》(中缝切,书签全,据中国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

6.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7.孔颖达注.《春秋左传注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明崇祯11年古虞毛氏汲古阁本

8.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 明嘉靖时期覆刻元相台岳氏刊本

9.吴楚材、吴调侯. 《解题汇评古文观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不读不懂,多读多懂,不懂处渴望请教,读懂处期盼交流。望减少疏离和孤独感、获得相对意义的快乐。

 愿,吾道不孤,必有邻。






欢迎大家关注读不懂书屋和b站up主以梦为鹿515~

若想进“读不懂”交流会大群或每个小交流会的微信群,

请联系微信号:13436997669(拥抱不确定)




上一篇:《左传》交流笔记1:隐公元年
下一篇:《左传》交流笔记3:《春秋左传序》[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