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简体 繁體

     

[摆脱塑缚] “厦门模式”是中国海洋塑料治理的未来吗?

[复制链接]
查看842 | 回复0 | 2022-2-15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afdbcac948359f1931bea6c168732f14.jpeg

本文转载自中外对话订阅号
文 | 张春
6c59b380b328f5f1fad48d347eb58e2c.jpeg 福建省政府安排的海洋垃圾清理活动图片来源:Alamy

在厦门,现在每天有3个视频摄像头对准九龙江的入海口。这些摄像头并不是用来拍摄沿江的美景,而是用来监测漂流入海的垃圾:它们实时采集水面影像,并利用图片识别技术识别出一定形态的垃圾。很快,算法会预测这些垃圾的漂浮轨迹和最佳拦截点。第二天,大多数的垃圾将在打捞船上结束漂泊。
这套从2017年7月开始运行、由厦门大学研发的“海漂垃圾预测系统”,让在“茫茫大海”进行更高效的海上垃圾清理变为现实。中国不少滨海城市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海上环卫”体系。
5ecaffc7be0540d8ec4b4c7a02980ea1.jpeg 厦门监测海面垃圾的画面图中红色为计算机识别出的来自九龙江的漂浮垃圾图片来源:方秦华
当全世界都在寻找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厦门经验能否为中国海洋塑料治理提供范本?
一份研究激发中国海洋塑料“摸底”
在2015年前,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过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多条入海河流的中国,到底给海洋送去了多少塑料垃圾。2015年,Jenna Jambeck等人估算中国2010年入海塑料垃圾量占到192个海洋国家的近三分之一,排在全球第一位。
这份研究2015年在《科学》发表之后,一时激起千层浪。最不能平静的是中国的研究者。他们认为该研究严重高估了中国入海垃圾量,但当时中国并没有自己的数据来回应这个结论。在最近由上海浦东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举办的海洋塑料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表达了上述观点。
直到2018年,来自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河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团队的研究估算认为中国2011年入海垃圾量只有Jambeck等人估算结果的三分之一,在中国的治理政策之下,预计2020年相比2011年会下降一半 。与Jambeck等人结论差别甚大的主要原因,是后者使用的全球模型精度有限,且不掌握很多中国的基础数据以及塑料回收的基本情况。
Jambeck等人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把中国海洋塑料垃圾研究和治理推上了快车道。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刘永龙坦言,由于一度没有自己掌握的海洋塑料相关数据,中国在国际交流中有些被动。随着相关研究的展开,中国也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方法,而厦门则是其中领先的一个。
“厦门模式”
地处中国南部沿海的厦门,主城区四面环海,又经常有台风光顾,垃圾入海风险不言而喻。早在20多年前,厦门就建立了海上环卫站,打捞海漂垃圾以确保厦门海域的景观及通航安全等。2015年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确定了包括厦门在内的三个中国城市与美国城市结成姊妹城市,交流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经验。借助和姊妹城市旧金山的交流,厦门建立了其筹划多年的海漂垃圾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机制。
由厦门大学研发的“海洋垃圾预测系统”是这个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运行后,该系统每天18时发布第二天的垃圾漂移轨迹,既方便打捞参考,也为应急处理提供了可能性。
40d239d79eef61fb8e96794033191d03.jpeg
海漂垃圾预测系统只是“厦门模式”的一部分。厦门在2016年启动了全方位的海漂垃圾来源调查,并借助模型测算出入海垃圾来源和规模:污水排放和滨海旅游是海洋垃圾的最大来源,年排放量均超过500吨,养殖业则紧随其后。
通过调研,厦门根据海漂塑料的位置和大小完善了原有的监测指南;同时为了更彻底治理海上垃圾,也开始推动通过海洋垃圾防治的法规,以更系统地减少和治理垃圾排放。
据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潘钟介绍,厦门还在探讨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减少九龙江上游的漳州市最终输入该市的塑料垃圾。厦门和毗邻的漳州协商设定九龙江漂浮垃圾减量目标,如果垃圾减量达标,将由厦门对漳州进行经济补偿;反之,则由漳州补偿厦门。潘钟介绍,目前具体的补偿方案还在商讨中,具体的减排量也将由双方每年开会决定。
渔业塑料难题
不过,考虑海洋塑料垃圾的监测成本和拦截打捞成本,要在1.8万公里海岸线推广“厦门模式”并不容易。
海洋塑料垃圾的很大一个来源是渔业捕捞产生的废弃渔具。对于渔船在海上丢弃的渔具,基于岸上管理的“厦门模式”鞭长莫及。一项2018年的研究认为,在太平洋垃圾带中有近一半是被渔业遗弃的“幽灵渔具”,它们被捡拾打捞上岸的难度要大得多。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禹说,废弃渔具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才在中国引起重视。东海水产研究所是中国少数进行渔具管理研究的机构。随着中国对海洋塑料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他们又有了新的任务,研究怎么减少海洋废弃渔具。
张禹介绍,目前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一是探索使用可降解材料的渔具,二是渔具回收。但可降解材料因为强度不够在渔民中接受度不高,而渔具回收也面临挑战——渔具塑料回收处理的流程会产生污染。另外,渔具的标识回收,需要设计一个理想的流程,协调渔政、港口等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得到渔民的配合。目前他所在的东海水产所正在研究渔具标记、回收的方式,设计回收体系,未来可能先在部分捕捞船上试验。
未来方向
中外对话接触的专家和民间组织人士都认为,入海塑料的问题,单靠“厦门模式”的监测、拦截和打捞是不够的,应该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案。
“当你去到海边,看到碎到手都没法捡起、和芦苇杂草混在一起的塑料垃圾的时候,你所有关于海洋垃圾处理的想象都会被摧毁。” 刘永龙说。
b54b388acfc165eb2c913d1f7d905710.jpeg 志愿者在海南三亚海滩捡拾塑料垃圾,并做分类统计摄影:张春
中科院理化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教授正领衔海洋可降解塑料的研究,以解决普通的生物降解塑料在海水这种微生物含量较低的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尴尬局面。“土壤环境和海洋环境差异太大”,季君晖说,“指望一些在土壤中可生物降解的材料直接应用在海水中行不通。” 他研究的新材料有望实现6个月内海水降解。
2019年3月,中国另一个海洋大省海南公布“禁塑令”,计划在2020年底之前,禁止岛内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将鼓励和推动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扶持这方面的中小型创新企业。
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塑料项目代理负责人杨松颖认为,治理海洋塑料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减少塑料使用(限塑、替代)、提高分拣和回收利用能力以及把再生资源重新投入市场上下功夫。“根本上,我们需要把一条线性的价值链弯曲成为一个闭环,”他说。
-End-

编辑:摆脱塑缚
b63b571613d4fe49ad910c5918c2f140.gif                

上一篇:支持减塑重复使用的政策长啥样?这些国家示范了!
下一篇:还能指望回收吗:全球塑料只有9%得到回收利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