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简体 繁體

     

[礼记] 《礼记》交流笔记3:礼记注疏卷第一·曲礼上第一[2]

[复制链接]
查看211 | 回复0 | 2023-7-1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420bb528838821078d803e48e16f8f7.png



【小tips】:

原文:下划线。

红色:重要的、喜欢的。

蓝色:自己的看法。

绿色:不懂的、有争议的。

粉色:原来不懂,但是现在懂了。






一、礼记注疏卷第一·曲礼上第一





曲礼上第一·解题部分

在解题部分,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曲礼》的名称,二是“上”和“第一”的含义,三是介绍为《礼记》作注的郑玄。

(一)《曲礼》的名称问题。

《曲礼》的含义非常丰富,而现在留下的材料很少,所以颇多争论。各家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文献,和对《曲礼》的不同理解,提出各自不同的说法:

1.《曲礼》是古《礼》的内容,但古《曲礼》今已不存。

李调元云:“‘《释文》:《曲礼》,委曲说礼之事。’此即古《礼》之篇名也。古《礼》己亡,小戴记其所闻,仍以《曲礼》名之。”汪绂云:“《曲礼》,古《礼经》篇名。”孙希旦云:“《曲礼》者,古《礼》篇之名。”《礼记》中《奔丧》《投壶》二篇,孔疏引郑《目录》并云此为“《曲礼》之正篇。”邵懿辰云:“《内则》、《曲礼》、《玉藻》、《少仪》及贾子《容经》、管子《弟子职》,似其全篇皆古《曲礼》遗经。”

2. 《曲礼》是《仪礼》的旧名,记有五礼之事。

郑玄认为《曲礼》记五礼之事情。

郑玄《三礼目录》:“名曰《曲礼》者,以其篇记五礼之事。”但是为什么记五礼之事的篇章必须叫做《曲礼》,是个问题。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进一步推衍郑玄的看法。

陆德明《经典释文》:“《曲礼》者,是《仪礼》之旧名,委屈说礼之事。”

孔疏在郑注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曲礼》与《仪礼》事实上是相同的,进而推出《周礼》亦可称《曲礼》。

孔颖达《礼记正义》:“此篇既含五礼,故其篇名为《曲礼》。《曲礼》之与《仪礼》,其事是一,以其屈曲行事则曰《曲礼》,见于威仪则曰《仪礼》。但曲之与仪相对,《周礼》统心为号,若总而言之,则《周礼》亦有曲名。故《艺文志》云:‘帝王为政,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是二礼互而相通,皆有曲礼称也。”

3. 摘首句二字“曲礼”为题。

孙希旦认为古《曲礼》和《礼记·曲礼》二者内容不必完全重合。

孙希旦《礼记集解》:“《礼记》多以简端之语名篇,此篇名《曲礼》者,以篇首引之也……此篇之为《曲礼》,则特以篇首引《曲礼》而名之,不可谓此篇皆《曲礼》之言,犹《檀弓》首章载檀弓事而名为《檀弓》,不可以《檀弓》一篇皆为檀弓一人之事也。”

4.不存在古《曲礼》。(马叙伦《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必需了解中国文字》)

(二)“上”和“第一”的含义

《曲礼》篇分为上下,是因为字数太多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第一”是为了表明次序。

(三)介绍为《礼记》作注的郑玄

孔颖达先介绍了郑玄的生平,之后讲述了郑玄将自己对《礼记》的释义不称为“传”而称为“注”的原因是自谦。


1.郑玄到底认为“五礼”是什么?郑玄:公侯伯子男之礼。/郑玄《目录》云:“名曰《曲礼》者,以其篇记五礼之事。祭祀之说,吉礼也。丧荒去国之说,凶礼也。致贡朝会之说,宾礼也。兵车旌鸿之说,军礼也。事长敬老、执贽纳女之说,嘉礼也。此於《别录》属《制度》。”}(郑玄、孔颖达、陆德明认为“名曰《曲礼》者,以其篇记五礼之事。”)“五礼”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朝聘之礼,即公侯伯子男之礼;二是五礼,即吉凶宾军嘉之礼。

2.周礼、仪礼,皆有曲称。以其屈曲行事,则曰《曲礼》;见於威仪,则曰《仪礼》。但曲之与仪相对。《周礼》统心为号若,若总而言之,则《周礼》亦有曲名,故《艺文志》云:“帝王为政,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是二礼互而相通,皆有曲称也。}

3.《曲礼》者,当篇之小目。既题《曲礼》於上,故著《礼记》於下,以配注耳。是《礼记》是《曲礼》的注,这个意思吗?正文中先引用的《曲礼》,这个《曲礼》可能是古《曲礼》,之后的内容是《礼记》的内容,但是“以配注耳”还是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4.对“传”和“注”的解释。{孔:郑玄谓之注者,谦也。/皇:以为自汉以前为传,自汉以后为注。孔颖达认为皇侃的观点是错的。




曲礼上第一·正文部分


(一)《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1.孔:此一节明人君立治之本,先当肃心谨身,慎口之事。

2.孔:兵车不式,乘玉路不式,郑云“大事不崇曲敬者”,谓敬天神及军之大事,故不崇曲小之敬。熊氏以为唯此不敬者,恐义不然也。这句话是说像敬天神和军这种大事,不需要小的仪式吗?“兵车不式,乘玉路不式”这句话是啥意思?“兵车不式”的意思是兵车之上,不行低头抚式之礼。《司马法·天子之义》:“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上不趋,危事不齿。”像敬天神和军这种大事,不推崇小敬,一定要大敬。孔颖达认为“兵车式,乘玉路式”是小敬,而熊氏认为是不敬。


(二)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此一节承上人君敬慎之道,此亦据人君恭谨节俭之事,故郑引桀、纣以证之。

2.“中人不免”的意思是所有的人都不免有“矜我慢物”之心吗?

3.满字。{孔:自满,《六韬》:“器满则倾,志满则覆”,《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王文锦:满足,“向上心不可满足”}这里的“志不可满”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志向不能太过,很可能会出现“满招损”的危险;二是向上心不可满足,因此要平常心,志向可以小点也没关系。我感觉从前后文来看,应该是自满的意思~


(三)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茍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1.孔:此一节总明爱敬安危忠信之事,各随文解之。

2.这一段孔颖达区分了郑玄“是”、“若”、“近之”的用字之别。{孔:郑不云“是”,又不云“若”,而言“近之”者,安安能迁,亦不为重耳而作,不得云“是”,迁又非重耳之意,不得云“若”,故云“近之”也。}

3.郑:心服曰畏。


(四)若夫,坐如尸,立如斋。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1.孔:此一节论为丈夫之法,当“坐如尸”以下四行并备,乃可立身。

2.决嫌疑。{孔:若妾为女君期,女君为妾若报之则太重,降之则有舅姑为妇之嫌,故全不服,是决嫌疑者,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者夫子丧颜回,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是决疑也。}没太懂。舅姑:公婆。女君为妾服丧,就像是公婆为妇服丧一样,所以全不服。

3.明是非也。{孔:若主人未敛,子游裼裘而吊,得礼,是也。曾子袭裘而吊,失礼,非也。}裼裘xī qiú: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裘。非盛礼时,以此为敬。或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礼仪。袭裘xí qiú:古代盛礼时,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见于外,谓之袭裘。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

4.取人,谓制服其身。{孔:“礼闻取於人”者,谓礼之所闻,既招致有贤之人,当於身上取於德行,用为政教,不闻直取贤人,授之以位,制服而已,故郑云“谓君人者”。}是别人不想听还要“制服”似的教别人的意思吗?这句话意思没有争议,就是我想知道“制服”这俩字是不是我理解的意思。


(五)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1.孔:此一节明礼为诸事之本。言人能有礼,然可异於禽兽也。

2.道德仁义礼。{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礼无由得成,故云“非礼不成”也......此经道谓才艺,德谓善行,故郑注《周礼》云:“道多才艺,德能躬行,非是《老子》之道德也。”}

3.分争辨讼,非礼不决{郑云:“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孔:此“争财曰讼”,对文异耳,散则通名。}

4.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孔:夫貌多心少为恭,心多貌少为敬......以此诸文言之,凡称敬多为尊,故知貌多为恭,心多为敬也。又通而言之,则恭敬是一。}

5.禽兽。{孔:据《尔雅》,羽则曰禽,毛则曰兽......但通而为说,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故鹦鹉不曰兽,而猩猩通曰禽也......以此诸经证禽名通兽者,以其小兽可擒,故得通名禽也。


(六)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1.此一节明世变道殊,所贵有异,虽负贩者,必须有礼。

2. 三皇五帝都有谁有争议

3. 散而言之,三皇也称帝,五帝也称皇。三皇行道,五帝行德。

4. 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

5. 贫者之容,好怯惑畏人,使心志不遂,若知礼者,则持礼而行之。


参考材料:

[1]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

[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06·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清孙希旦.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4]郭胜团,葛志毅.“曲礼”含义探析[J].管子学刊,2017(02):70-75.

作者:不确定uncertain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不读不懂,多读多懂,不懂处渴望请教,读懂处期盼交流。望减少疏离和孤独感、获得相对意义的快乐。


愿,吾道不孤,必有邻。



欢迎大家关注读不懂书屋和b站up主以梦为鹿515~

若想进“读不懂”交流会大群或每个小交流会的微信群,

请联系微信号:13436997669(拥抱不确定)



上一篇:《礼记》交流笔记2:礼记注疏卷第一·曲礼上第一[1]
下一篇:《礼记》交流笔记4:礼记注疏卷第一·曲礼上第一[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