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期《柳叶刀儿童青少年》中的一篇综述对非二元性别年轻人群体的社会学及临床特征进行了概述,研究者检索了主流数据库如Medline, Embase等,纳入了25岁以下的人群,对此人群中非二元性别者比例,社会特征,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此人群中1%-2.2%的人自我报道为非二元性别,与顺性别的人群相比,非二元性别者更容易经历虐待,进食障碍,抑郁焦虑水平较高,因此,应对此人群进行关注,给予需要者一定的社会支持及心理辅导。
导读文献:Chew D, Tollit MA, Poulakis Z, Zwickl S,Cheung AS, Pang KC. Youths with a non-binary gender identity: a review of their socio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profile.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0Apr;4(4):322-330. doi: 10.1016/S2352-4642(19)30403-1
01非二元性别的词汇使用
非二元性别身份(non-binary gender identity)已经成为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二元性别以外的各种性别身份。跨性别和性别多元(transgender and gender diverse)定义为具有与个人出生性别不同的性别身份。其中,尽管大多数跨性别和性别多元的年轻人都认同他们的性别以二元方式表达,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通常与跨性别男性或跨性别女性身份的描述语联系在一起,另外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性别身份不属于男性或女性性别二元。
本文使用非二元性别这个词主要包含了如下的身份,包括性别酷儿(genderqueer) ,无性别(genderless),中立性别(gender-neutral),三性别(trigender),无性别(agender),第三性别(third gender),双灵人(two-spirit) 和双性别(bigender)。但是在很多研究中非二元性别身份一词,而不论该人是否为跨性别者和性别多元者。大部分的研究仍然使用传统的、二元的性别身份概念,例如,大多数性别多元的临床结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性别肯定治疗,但是非二元性别身份者,往往并不会寻求这种性别肯定的干预措施,因为他们可能不想获得男女性别特征。一些具有非二元性别身份的年轻人并不认同跨性别者的身份。
附注:双灵人(two-spirit)北美部落习俗中将有男女特性的人称为“双灵人”,这一概念,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前,就已存在于北美原住民部之中。跨越性别,逾越性别(cross-gender),或混合性别(mixed-gender)的社会角色是原住民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 这些人当中,一些原本具有男性生理构造,但认为自己是女人(man-woman/男性女人),因而着女性服饰,扮演女性社会角色。或是原本拥有女性生理构造,但认为自己是男人,而在部落中从事传统男性的工作。双灵人实质上是一种神圣的,精神的,灵魂的,亦或是仪式文化中的第三或第四性别,其社会角色受到部落长老及族人的认可与尊敬。
02非二元性别的的分布情况
- 比利时的一项基于人口的研究报告说,有2.2%的出生分配性别为男性的成年人以及1.9%出生分配性别为女性的成年人具有非二元身份。[ii]
- 美国19385名13-19岁的高中学生中的6350(1.8%)自我报告的非二元性别身份,定义为与男性或女性,跨性别或跨女性身份不同。
- 苏格兰农村和偏远地区的1195名年龄在12-24岁之间的个人中有1%被确定为非二元。[iii][iv]
- 也有另外两个针对美国中学生的研究显示8-10%的人为非二元性别身份。
- 还有一项来自西班牙的研究显示9%的人具有非二元性别的身份。
但是后两者10%左右的数据,使用了更广泛的非二元身份的定义,将gay、lesbian等LGBTQ的人都纳入了[v][vi],这些研究被认为高估了,因为定义较宽泛,而且受试者是由LGBT组织招募的。
在性别烦躁(gender dysphoria)的群体之中,一项英国的研究认为非二元性别者的发生率为11%-14.7%,但是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了,因为年轻人可能会担心医护人员的反应,而不愿意表露其非二元性别的身份[vii]。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跨性别人群中进行的网络调查可能出现了偏高的倾向调查有18.8-66%的存在率,可能是因为这些研究是由LGBT组织发布,且更容易吸引到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参与调查。性别烦躁(gender dysphoria)与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 最新出台的ICD-11之中取消了过去“易性症”、“性身份障碍”这样对于性别认同病理化的诊断,取而代之的是“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这样一个非病理的描述一个状态的词汇。但是美国的DSM-5提出了“性别烦躁gender dysphoria”这个概念。主要指因为个人体验/表达的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致或是想要改变性别所以导致的痛苦。
03调查非二元性别时的提问方式
许多与非二元性别相关的性别表述,在不同的研究之中常常被使用,但是个体填报的结果明显受到问卷设计的影响。例如当性别选项是男、女、其它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其它”,如果进一步区分了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与性别酷儿的时候,会影响填报结果,如果加入了其它性别、性别流动或是非二元性别这些选项的时候,又会影响填报结果。 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而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术语的多样性,以确保与该人群一起工作时在医疗保健或研究环境中使用正确的描述符。多项研究比较了此类描述符的频率。通常,“性别酷儿genderqueer”(从9.7%到61.5%)和“性别流动genderfluid”(18.5–33.4%)是最流行的描述词,其他术语例如非二元性别(7.7–18.5%),其他性别认同(12.8–21%)较少使用。 性别认同描述符可能是用于发现有关性别认同信息的不同方法的结果。尤其是,一项研究找了39名具有非二元身份的人,其中有24名(61.5%)具有性别酷儿身份,这个研究中提供的两个非二元性别的选项只有genderqueer和其他。还有一些研究则使用了自由填入的文本框,让受试者自己填写他们的性别身份。 04非二元性别者的出生分配性别
非二元性别者在出生分配性别上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出生分配性别为女性的人,占非二元性别者的比例较高,一项加拿大的跨性别研究指出,出生分配为女性的非二元性别者较多;然而在二元性别的跨性别者中,出生分配为男性者较多。加拿大与英国的研究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芬兰的研究显示,年龄较小(12岁左右)的时候,出生分配性别为男性的认更可能会被分定为非二元性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生分配为女性的非二元性别者出现明显增加[viii]。
05非二元性别者的社会特征
- 根据英国、加拿大的研究,和顺性别者相比,非二元性别者的人口分布特征与跨性别者相似。
- 更多出现于城市、无神论者。
- 非二元性别者的性取向较少自我认同为异性恋,更多的人对性取向的自我认同为无性恋(asexual)、泛性恋(pansexual)或是酷儿(queer)[ix]。
06非二元性别者的社会支持
根据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调研结果显示:
- 非二元性别的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显著小于顺性别青少年或是二元性别的跨性别者。
- 非二元青少年获得的家庭支持较顺性别青少年或是二元性别的跨性别者少。
- 非二元青少年获得的同侪团体支持较顺性别青少年或是二元性别的跨性别者少[x]。
- 但是这些研究可能倾向于已经接收临床服务的青少年群体,在英国,因为二元性别身份的跨性别者更容易被转诊到性别专科接收医疗服务。
07非二元性别的健康议题
有一些研究描述了非二元性别身份也具有“转变性别”(transition)的性质,例如非二元性别身份者在外表、说话声音或是名字上面会选择使用与本人的性别认同更具有一致性的方式。但是具有非二元性别认同的人较具有二元性别认同的人,极少会使用激素治疗[xi][xii]。还有部分研究提到非二元性别者在获得医疗资源上,较二元性别身份的跨性别者更困难,以及有较差的心理健康结果[xiii][xiv]。非二元性别者在群体中更多的被边缘化,很少参加社区活动或是支持组织,也很少使用性别医疗保健,但是这个群体存在的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均高于二元的跨性别人群[xv]。 目前,约有11.0-14.7%的跨性别者以及性别多元的青年寻求专业的性别肯定医疗,并且具有“非二元性别”的自我认同。这个数字近几年来随着多元性别概念的逐渐普及以及逐渐增加的多元性别医疗资源而提升[xvi][xvii][xviii]。不过对于青少年性别认同的治疗资源仍然很匮乏。 08虐待和受害经历
四项研究表明,具有非二元性别身份的年轻人经历了多次虐待和受害的形式的少数群体压力[xix][xx][xxi][xxii]。- 与顺性别的青少年相比,具有非二元性别身份的年轻人有更大的机会遭受虐待。
- 曾经历过多次被害(至少十次遭受不同类型的伤害,例如学校欺凌,性虐待或网络欺凌的经历)[xxiii]。
- 此外,在一项小规模的定性研究中,发现14名在美国被确定为非二元恋的青少年在许多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多种形式的不肯定,例如人们没有使用他们首选的代词并且拒绝接受非二元性别身份的存在。许多参与者报告说,这种无效经历对他们的情绪和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心理健康状况恶化[xxiv]。
就特定类型的虐待而言,具有非二元身份的年轻人受害的风险很高。- 言语虐待(verbal abuse):与顺性别年轻人(24.2%)相比具有非二元身份的年轻人(42.6%)较少的言语虐待。
- 失学:具有非二元身份的年轻人有更高的失学的可能(55.9% v 29.4%)。
- 歧视:非二元性别身份的年轻人(55.1%)较顺性别者(20.6%)遭遇到更多的歧视。
- 性虐待:性虐待的经历在非二元性别的年轻人中远高于顺性别者,65.5%出生分配性别为男性的非二元性别者遭遇过性虐待;44.8%出生分配性别为女性的非二元性别者遭遇过性虐待。
- 身体攻击:在学校里,13.6%的非二元性别者在学校遭遇身体攻击,相比之下8.2%的顺性别者在学校遭遇身体攻击。
- 网络暴力:41.4%的非二元性别者在网上遭遇网络暴力,而20.9%的二元性别的跨性别者在网上遭遇网络暴力[xxv]。
09心理健康状况
非二元性别的年轻人在心理状况较顺性别者差,与二元性别的跨性别者相似。非二元性别者的物质滥用、使用非法药物或是吸烟的情况并没有增加。 非二元性别者的抑郁焦虑水平较高,自尊心较差,在非二元性别者之中,出生分配性别为男性者,更少去寻求医疗的帮助。 非二元性别,跨性别男性与跨性别女性的进食障碍发生率类似,暴食是最常见的进食障碍,44.5%的跨性别者存在暴食,52.7%的非二元性别者存在暴食。在跨性别者与非二元性别者之中,除了跨性别男性,其它群体均有较高的进食障碍发生率,例如禁食减肥、催吐等[xxvi]。 非二元性别者的自伤自杀发生率与跨性别者相比,在不同的调查中不一样,有研究调查显示77%的非二元性别者存在自伤,而50%的跨性别女性存在自伤。而非二元性别也有更高的自杀念头的出现率。
这种差异通常由少数群体应激模型(the minority stress model)所解释,在该模型中,少数群体的成员(无论是少数族裔、性少数人群)中经常出现较差的身心健康结果,因为他们面临的耻辱,偏见和更大的压力。
评述:基于国内的研究较不支持非二元性别者心理健康较跨性别者差。澳门大学在2020年的调查显示,性别酷儿、性别不确定、跨性别男性这三者在身心一致感、抑郁方面较跨性别女性良好。然而性别不确定与跨性别女性有较高焦虑水平,以及明显增高的性别身份反思。在国外的研究之中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的心理健康数据明显高于非二元性别,可能得利于欧美国家相对较完善以及成熟的的跨性别医疗资源以及跨性别的社会支持体系。
向下滑动以浏览参考文献 [ii] Van Caenegem E, Wierckx K, Elaut E, et al. Prevalence of gendernonconformity in Flanders, Belgium. Arch Sex Behav 2015; 44: 1281–87.
[iii] White AE, Moeller J, Ivcevic Z, Brackett MA. Gender identity andsexual identity labels used by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o-occurrence networkanalysis. Psychol Sex Orient Gend Divers 2018; 5: 243.
[iv] Hughes R, MacGilleEathain R, Sykes J. Improving sex andrelationships education in remote and rural Scotland: collecting the views andexperiences of young people in the Highlands. HIV Med 2018; 19: S91.
[v] Carrillo M, Juarez B, Mares S, Kinman R, Colwell K, Stender S. Howare people like m&ms? A collaborative “youth as partner” approach usingtechnology/social media to raise awareness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minorityyouth. J Adolesc Health 2018; 62: S118.
[vi] Aparicio-García M, Díaz-Ramiro E, Rubio-Valdehita S, López-Núñez M,García-Nieto I.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isgender,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young people.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8; 15: 2133.
[vii] Aitken M, Steensma TD, Blanchard R, et al. Evidence for an alteredsex ratio in clinic-referred adolescents with gender dysphoria. J Sexual Med2015; 12: 756–63.
[viii] Kaltiala-Heino R, Lindberg N. Gender identities in adolescentpopulati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valence across age groups. EuropeanPsychiatry. 2019; 55: 61–66.
[ix] Eisenberg M, Gower A, Brown C, Wood B, Porta C. “They want to put alabel on it:” patter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identity labels among adolescents. J Adolesc Health 2017; 60: S27–S28.
[x] Aparicio-García M, Díaz-Ramiro E, Rubio-Valdehita S, López-Núñez M,García-Nieto I.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isgender,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young people.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8; 15: 2133.
[xi] Factor R, Rothblum E. Exploring gender identity and community amongthree groups of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MTFs, FTMs, andgenderqueers. Health Sociol Rev 2008; 17: 235–53.
[xii] Scheim AI, Bauer GR. Sex and gender diversity among transgenderpersons in Ontario, Canada: results from a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survey. JSex Res 2015; 52: 1–14.
[xiii] Harrison J, Grant J, Herman JL. A gender not listed here:genderqueers, gender rebels, and otherwise in the National TransgenderDiscrimination Survey. LGBTQ Policy J Harvard Kennedy School 2012; 2: 13–24.
[xiv] Grant JM, Mottet L, Tanis JE, Harrison J, Herman J, Keisling M. Injusticeat every turn: a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ransgender discrimination survey.Washington: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 and National Gay andLesbian Task Force, 2011.
[xv] Aparicio-García M, Díaz-Ramiro E, Rubio-Valdehita S, López-Núñez M,García-Nieto I.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isgender,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young people
[xvi] Aitken M, Steensma TD, Blanchard R, et al. Evidence for an alteredsex ratio in clinic-referred adolescents with gender dysphoria. J Sexual Med2015; 12: 756–63.
[xvii] Spack NP, Edwards-Leeper L, Feldman HA, et al.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with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referred to a pediatric medicalcenter. Pediatr 2012; 129: 418–25.
[xviii] Wood H, Sasaki S, Bradley SJ, et al. Patterns of referral to agender identity servic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1976–2011): age, sexratio, and sexual orientation. J Sex Marital Ther 2013; 39: 1–6.
[xix] Rimes KA, Goodship N, Ussher G, Baker D, West E. Non-binary andbinary transgender youth: 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selfharm, suicidality,substance use and victimization experiences. Int J Transgend 2017; 20: 230–40.
[xx] Sterzing PR, Ratliff GA, Gartner RE, McGeough BL, Johnson KC. Socialecological correlates of polyvictimization among a national sample oftransgender, genderqueer, and cisgender sexual minority adolescents. ChildAbuse Negl 2017; 67: 1–12.
[xxi] Aparicio-García M, Díaz-Ramiro E, Rubio-Valdehita S, López-Núñez M,García-Nieto I.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isgender,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young people.
[xxii] Johnson K, Auerswald C, LeBlanc AJ, Bockting WO. 7. Invalidationexperience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mong non-binary adolescents. J AdolescHealth 2019; 64: S4.
[xxiii] Sterzing PR, Ratliff GA, Gartner RE, McGeough BL, Johnson KC.Social ecological correlates of polyvictimization among a national sample oftransgender, genderqueer, and cisgender sexual minority adolescents. ChildAbuse Negl 2017; 67: 1–12.
[xxiv] Johnson K, Auerswald C, LeBlanc AJ, Bockting WO. 7. Invalidationexperience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mong non-binary adolescents. J AdolescHealth 2019; 64: S4.
[xxv] Aparicio-García M, Díaz-Ramiro E, Rubio-Valdehita S, López-Núñez M,García-Nieto I.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isgender,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young people.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8; 15: 2133.
[xxvi] Factor RJ, Rothblum ED. A study of transgender adults and theirnon-transgender siblings o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andexperiences of violence. J LGBT Health Res 2007; 3: 11–30.
联合传播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