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简体 繁體

     

[杂谈] 杂谈│科普能够改善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吗

[复制链接]
查看680 | 回复0 | 2023-2-8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需单独注册,微信一键永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858729734ba526171244b976bf6416af.jpeg 症状网络和小伙伴们《杂谈|“科普能改善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吗?》 0c9b56e85f1a29a836692d6ac06e443f.png
编辑排版:胡轩睿 Circle
插画:binal

审阅:Aquity

上个月症状网络读书会中,许多参与者提起,希望精神疾病科普能够更加推行。

患者们希望公众撇开对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例如精神疾病患者有较高的暴力风险、杀人不犯法因此很危险。

c66283c14dfc1dcf4665eff23914cc62.jpeg

许多患者希望大众认识到,抑郁症的患者很温和,在发病的时候,只是因为病了,会伤害自己。他们很痛苦,但是不会伤害别人。

但是病情改善了之后不会影响别人。

但是科普并不会让周遭的人改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回避,甚至加深了偏见。

由于更加能够识别出精神疾病的症状,是让周遭的隐藏自己疾病的患者更容易被发现。

一名抑郁症病友:
我认为科普与否,没有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大家对精神病人还是比较包容的,或许是可怜。
ec1b3044657d6130b223dc98c7a7809d.png
讨论
一个兼具抑郁症病友与HR身份的患者
2fa2a50afde40d0be6705f0a18853461.jpeg

那要先回答,企业雇佣精神疾病患者,究竟能否给企业带来正常的效益(甚至更多效益。不同人不同身份的偏见基于的理由也不一样,比如HR不考虑病人是出于经济因素,这样即便了解了诸多知识也不妨碍决策。

而有的人是从众,与大家一起对病人态度不好。只有那种基于不了解,又有同理心的人,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态度。虽然我的自身疾病也颇重,能明白病人的悲与痛,但招人的时候考虑的也会很现实。团队气氛合不合,交流成本高不高,工作能力是否能胜任,谈钱的时候是否能不由着性子诸如此类。我曾想着待病人更温暖些,有过一段时间的侧重,但结果来看实在算不上好。

我感觉抑郁症病人若是技术工种还好,涉及社交比较多的岗位其实不太能处理的来。以前见过一画室老师,说我绝对不会把精神病人送进大学,对抑郁的学生颇为冷淡,只做基本的教学。


5b2f3f3fbf6ceb1e81227ee017f96f5c.jpeg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 A
科普能够让大众及早识别精神症状,及早就医,减少耽误治疗,以及尚未发现是精神疾病的时候,患者异常的思维行为带给家属的负担:

“科普精神症状,可以让家人更容易辩识无自知力的病人的症状,带其及早就医,偏见和歧视会导致讳疾忌医的结果。

如果对精神症状的不了解,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中,就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这是不是也是对精神疾病的一种的“偏见”?如果能够科普这些知识,让大众真正了解精神疾病,和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患者也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科学的帮助。

b12fd05e0ca03eb7faee917fd2027b00.jpeg
我妈妈出现了一些精神症状,她自己对自己的病态无自知力,但是其他的家人都不同意带她就医,但是到现在已经有人和我一样坚定的要支持她的治疗……感觉这个科普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压力特别大也很痛苦,毕竟我是晚辈,他们对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一开始也有很大的担心,还要药物的副作用,精神病院是不是监狱之类的……(但是她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去就医,所以到现在也没得到治疗),她不愿意去就医,她有妄想和幻听,听到有人说医院把人弄死再救活,在谋财害命。
我自己第一次去医院问妈妈的状况,我说完,医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耽误的太久了”。我走到门口的时候要离开的时候医生说的是“她得病是可以治的,不是她人是那样”。

c7f4bc19caec74a39dcf9692d8101b6a.png

后来我又读了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进一步体会到精神病学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它的最大作用,与其说是帮患者治愈疾病,不如说是为其他未被宣称为患者的人摆脱恐惧。

法学常不自觉地做“有罪推论”,精神病学的“有病推导”情形更甚。如果说我们在法律面前还有望自证清白,在精神病学前则更是万分无力,因为精神病学本就是现象学研究——我们对疾病的诊断,均出自对疾病的观察。

不要脱离社会地谈人。没有无缘无故地堕落,也没有无依无凭地崛起,我们所构筑的共同体负有很大的责任,也持有很大的能量。我们不如多看看,“弱者有何能力,而强者有何条件。”


7630b15287e1c3eb7d2822af14167fc7.jpeg 精神分裂症家属B

科普有助于让公众认识到,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在药物控制病情之后,各方面是和正常人一样的:

“我妹妹精分,我抑郁症,别人看起来我家真的没法过了,我妹妹精分就是妄想幻听特别厉害。这种病,好好吃药控制就很好,所以别人认为精神病院很可怕,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救命的地方。”

05b482d05c01d60fe5a27bffd1728ec6.jpeg 22abb0e86fe28be4296537708b442d64.jpeg 4bae272932cbc442b7823084fce1d7cd.jpeg
3e188f76ccb135fbf59a39e0ad3397b7.jpeg d635eb7764b4718035b85cb20d9f4f45.jpeg
a873aea8ee44db55469b94255df150c3.png bdc133259387b299de06ffcad26755b3.jpeg
                                   
09c7d876d89dc7da5e568426907d422f.jpeg 一位双相患者讨论
歧视精神疾患患者的有,歧视黑人的有,歧视残疾人的也有。即使是科普了,大家对于社会功能有欠缺的人还是包容度很低。我觉得是慕强的问题,而不只是精神疾病的问题。

不过对于那种**到觉得精神疾病患者全都杀人不负责而且会无缘无故跑来杀自己的人,哪怕让这种玩意儿至少知道哦抑郁症啥的是安全的,遇到精分双相偏执的这种人也还是不能好好对待——这种状态也算是进步。

由于社会功能受损造成的偏见和歧视相对无知造成的来讲,科普很无力。科普基于平台,也基于平台的受众吧。如果是专业知识的网站,能有意识的吸收这些信息的人已经是少数了。

我觉得偏见和歧视是人素质问题,而不是是否了解这个疾病的问题,在这角度上科普很无力。


c325a40706c4774671d0d529f0246b5c.png

也有许多相关行业从业者,对于患者更多是防备,因此可能会避免招患者为同事,甚至避免招患者家属、或是因为对自身有较强代入感的本身同时具有患者身份的从业者。

这也是容易理解的,在现实中精神科医生可能看了十个病人,里面五个都是病情严重、认知功能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在网上常常抱团发声认知功能好的,不会老去精神科看病。所以精神科看到的,都是旁人看不到的。

大量的精神疾病患者里面功能受损比较严重的、反复发作的、社会功能较差的,外加,患者看多了,难免有一个患者会比较纠缠人、找麻烦,因此对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更进一步的,对于一些“性格特质”的人,也更容易对他们的一言一行贴上标签,容易充满防备。每一行的人,往往都能看到只属于那个行业的阴暗面。

db010c68ba6e99aaf0cf5a7f27d8242d.jpeg

不过毕竟大部分,“科普”再怎么做,也不会达到相关从业者的水平。最“系统而深入”的科普,大概可以参考非精神病学专业的医学生,在一周上一次精神病学的理论课程外加一学期三次的精神病房参观之后,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从2017年开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持续进行了调查,考察医学生在精神病学学习前后对精神疾病与患者态度的变化。问卷包括64题。

在学习之后,有明显变化的观点有:

c0a5a5d08981383079adacdc9251d609.png 有明显变化
96b7064a3baf824abac53a3cf846a356.png
  • 电击治疗应该被禁止。
  • 精神疾病的治疗不需要吃药。
  • 精神疾病只是很多人用来逃避现实问题的借口。
  • 精神病人不应该被关起来。
  • 精神科的药物都是拿来骗钱的。
  • 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 我不觉得精神病人真的是生病了。
  • 吃药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弊大于利。


但是从反面来看,也有许多刻板印象只能很轻微的,无统计显著性的稍有改变:
无显著改变
  • 心理治疗都是拿来骗钱的。
  • 精神病学很不科学。
  • 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家庭环境没有关系。
  • 精神疾病的诊断只会给病人带来污名。
  • 精神病人通常在某一方面天赋异禀。
  • 精神病人通常都有暴力倾向。
  • 得了精神疾病,等于这辈子都完了。
  • 我不会和得过精神疾病的人一起工作。
  • 我有点害怕精神病人。
  • 如果我要去见一个人,而这个人曾经得过精神疾病,我会有点担心。
  • 工作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得精神疾病。
  • 精神病人的行为通常具有不可预测性。


还有一些刻板印象并不随着半年的“科普”而改变:
并没有改变
  • 不应把照顾小孩这样的工作交给得过精神疾病的人。
  • 如果家里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我并不会因此而羞耻。
  • 如果班上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我不会想要躲开他。
  • 我不会和得过精神疾病的人结婚。
  • 如果我的朋友得了精神疾病,我会主动去关心他。
  • 精神病人也可以有较好的工作能力。
  • 正常的社会交往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 精神病人通常举止古怪。
  • 精神病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
  • 精神疾病不是病人自己的错。
  • 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里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 对于精神疾病,住院治疗能带来更大的帮助。


5097204a27838edeaacc6bd8285d9ec7.png END

bfd44a17ac031d03694628221619bdb0.jpeg f4f53139ae55279bbcf24f9695e39c3f.png

联合传播伙伴Joint communication partner
b57d12c178fa4395270a2e83b8fa8d79.jpeg
c9c3cab8ffbad2a7d96a1382ab34414c.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