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会感染病毒吗?
这是海鲜明鉴第 14 篇推送
之前的文章中,明鉴君分析了“海鲜算不算野味,拒食野味需要拒食海鲜吗?”得出的结论是海鲜不该算野味,濒危物种不能吃,入侵物种随便吃。(了解更多请戳这里)
可还是架不住被新冠病毒吓坏了的追鲜客的追问——
追鲜客:吃海鲜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么?
明鉴君:目前的研究表明,海鲜并不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吃海鲜也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分析如下:
1.人类病毒的自然宿主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属于哺乳动物(禽流感AIV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多种鸟类),个体小、病毒在体内可持续感染而不发病、病毒与宿主可和谐共处协同进化,与人类接触机会少。其中“哺乳动物、与人接触少”这两项条件,海鲜并不符合。
2.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大概率来自蝙蝠,中间宿主以骆驼、蝙蝠、果子狸等哺乳动物为主。暂没有任何研究证明海鲜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
3.在细胞层面。ACE2(中文全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而鱼类等水产品与哺乳动物的ACE2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推测其蛋白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水产品的ACE2很难介导2019-nCoV进入体细胞,因此海鲜生理上不具备成为宿主的条件。
追鲜客:那么海鲜是否存在其他的致病隐患?听说有很多人吃海鲜后拉肚子、中毒、中风、截肢……(越说越吓人)
明鉴君:的确,海鲜中虽没有新冠病毒,但存在着其他能使人致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关于它们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如何避免,且听明鉴君慢慢道来——
病原体主要分类主要传播者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主要症状
细菌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等普遍存在于海产品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海鲜以及伤口接触污染海产品典型肠胃炎现象、皮肤伤口感染及败血症等
病毒甲肝病毒、诺如病毒等牡蛎、毛蚶等贝类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肠胃炎、发烧、疲乏、肝功能异常等
寄生虫肝吸虫、异尖线虫、广州管圆线虫等淡海水鱼类、甲壳类及螺类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淡、海水产品过敏、急腹症、其他继发性疾病
水产品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特性
细菌
同陆地一样,细菌在海洋中也无处不在。它们分布极广,数量占海洋生物总量的90%。由于海洋环境与人体所处环境差异较大,这些细菌大多是无法感染人的,但有一些细菌却独行其道,比如弧菌。
创伤弧菌来源:pixnio
仔细看上面的表格你会发现,海产品中能感染人的大部分细菌都叫XX弧菌。这是因为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洋动物体内,是海产品的主要致病菌。
弧菌若是经口感染,最多会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创伤弧菌由口传播途径示意图绘图:李玉强QMCS
但若是经伤口/皮肤感染,再加上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引发败血症,严重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并致死。
创伤弧菌由皮肤和伤口感染示意图绘图:李玉强QMCS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弧菌非常可怕?但我们不能只把它当作病原体来看待,其实弧菌也是海洋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因为与其致病性相比,弧菌在几丁质物质循环乃至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颇有“功大于过”之势。(“几丁质”这个词可能有点陌生,但换成“虾壳蟹壳”你也许就能理解了。)
在海洋环境中,单单桡足类每年就能产生1011吨几丁质,而几乎所有的弧菌都具备几丁质酶,可以降解几丁质。可以说正是由于弧菌的存在,我们的海洋才没有变成垃圾山。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有关海洋弧菌引起的海洋生物和人类相关疾病的案例显著增加。其实这个锅还是人类自己的:人类活动引发气候变化,从而导致人类与海洋弧菌之间共存的平衡被破坏。由此看来,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也十分重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病毒
在海洋中,病毒的数量也很庞大。如果你把海洋中所有病毒挨个儿排成一排,会延长到4200万光年之外,总重量相当于7500万头蓝鲸!
病毒虽然顶着个“不祥”的名字,但和细菌一样,它们在海洋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每天海洋中20-40%细菌的死亡是由病毒造成的,细菌死亡释放出大量碳与其它营养物质,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可以说病毒也是海洋中的葆力之士呢,而像甲肝病毒、诺如病毒这种可使人致病的病毒只是海洋病毒中的一小部分。
说起“吃海鲜感染病毒”,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1988年造成近30万人患病的上海甲肝流行事件。此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人们喜爱的毛蚶。据统计,当时吃蚶人群甲肝发病率为不吃蚶者的23~25倍!
毛蚶 来源:commons wikimedia
正如开篇所说,海鲜并不具备作为人类病毒自然宿主的条件,那么为何还有人吃海鲜感染病毒呢?让我们回到1988年一探究竟。
引发这次事件主要有两点关键因素:一是当时上海市场上的毛蚶大部分来自江苏启东地区(当时的甲肝高发区),海区环境受人畜粪便污染严重。贝类养殖又恰好位于近海港湾和潮间带或淡水流出的河口附近,极易受到陆源污染的影响。加上牡蛎、毛蚶等双壳贝类具有生物富集的特性,可以高度浓缩周围海水中的病毒,使其体内的病毒浓度比周围环境高6.5~8.5倍。小小毛蚶就这样变成了甲肝病毒的毒罐子。二是毛蚶没有被彻底煮熟。当时江浙沪部分地区食用毛蚶的方法相当简单,用开水把毛蚶烫一下,然后把壳撬开,在半生不熟的毛蚶肉上加点调料就直接食用了。其实甲肝病毒不耐高温,彻底煮熟食用便可以杀灭病毒,只是当时江南食客们的味蕾追求的恰恰是带血半生蚶子的那份鲜嫩刺激。
甲肝病毒传播示意图绘图:李玉强QMCS
回顾1988甲肝流行事件,其主要原因还是毛蚶生活的河口海域被携带病毒的粪便污染了,也有专家认为更直接的原因是当时清洗、运输毛蚶的商贩们用了被粪便污染的器具。总之,背了黑锅的毛蚶可不是甲肝病毒的宿主,它只被动地成为了人粪便中甲肝病毒的直通车。
据统计,85%的水产动物疾病都是由水环境污染造成的。因此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水质污染现象的发生,可以有效降低水产动物被污染、人类受感染的可能性。确保水产品加工、流通全过程的卫生安全也至关重要。
寄生虫
水产品中能使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多数来自淡水。
如人们所熟知的肝吸虫(华支睾吸虫),据国家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肝吸虫病在全球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85%病例在中国。感染较为严重的广西已发现60个县(市、区)有肝吸虫病流行或存在,感染人数为300万~500万人。淡水寄生虫的传播,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的同时,一并吞下了寄生虫的感染期幼虫。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传播途径示意图绘图:李玉强QMCS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海鲜”比“河鲜”更少寄生虫,但也不乏异尖线虫这种海水寄生虫的存在。
友情提示:下面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谨慎观看!
异尖线虫 来源:commons wikimedia
数据显示,国内1986~2011年检测的239个海鱼品种中,有194个品种感染异尖线虫,感染率达81.17%;检测6969尾海鱼中2722尾被发现有感染异尖线虫,感染率达39.06%。
异尖线虫病的主要病例来自日本,每年大约有2000多例被诊断为异尖线虫病。美国每年大约有50个病例报道,欧洲大约每年有500个病例出现,国内则少有报道,这主要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有关。为了能杀死海产品中的寄生虫,欧盟规定海产品必须在零下20摄氏度冷冻24小时才能上市,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则建议冷冻7天(如果是零下35摄氏度可缩短到15小时)。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生食海鲜 来源:pixabay
所以如果要生食海鲜的话,还是建议吃货们去专业的日料店或者信誉度高的大型商超,这样相对安全。
追鲜客:海鲜这样“危机四伏”,我们该怎么吃才安全?
明鉴君:细菌、病毒、寄生虫,看完是不是觉得再也不敢吃海鲜了?
明鉴君划重点:
其实也不用太担心,以上介绍的所有病原体都可经高温杀死,只要尽量避免生吃海鲜、生熟食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就能极大地降低感染风险。另外,在处理海鲜时需注意防护,如果有伤口接触海鲜,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伤口感染。最重要的是,最好从正规商场购买海鲜,大型超市或海鲜市场拥有更好的进货渠道和检验机制,能帮你排除大部分的“雷”。
明鉴君也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公布近海污染状况和水质信息,加强渔业环境的治理,加强检验检疫和供应链的全程可追溯,确保流向市场和餐桌的江河湖海鲜们不存在致病风险,并加强对海产品正确食用方法的宣传教育。让消费者吃得开心的同时,还吃得放心。
参考文献
任武泽.SARS和SARS样冠状病毒遗传进化及其受体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周勇,曾令兵.为什么水产品不会携带2019新型冠状病毒。https://mp.weixin.qq.com/s/Z9j2O7diacGFAw9tCECYmQ鲁义善.广东海大鲁义善教授告诉你:弧菌到底有多可怕.当代水产,2017,42(02):85.明红霞,樊景凤.气候变化与海洋弧菌疾病的关系.海洋环境科学,2015,34(05):792-800.明红霞,樊景凤,吴利军,岳龙涛,高雪琴,梁玉波.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贝类中典型人类肠道病毒的污染分布.微生物学报,2014,54(01):69-79.邱波.贝类引起甲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中国公共卫生,1995(03):138-140.刘锡胤,徐惠章,张榭令.刺身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技术研究.中国水产,2009(1):84-86.李茂静.中国水污染现状及对策分析.化工管理,2019(06):16.唐艺芝,孙青松,彭鹏,王学林,刘明远.我国异尖线虫病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79-12081.李坊贞,张文斌.人体肝吸虫病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02):297-300.廖瑶,孙希,吴忠道.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01):98-102.邢维媚,芦亚君.1968—2017年我国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及流行因素分析.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8,33(06):38-43.
———— / END / ————
页:
[1]